2012京津冀糖酒會邀您一起領略河北文化
編輯:子驍 發布時間:[2012/4/14 9:45:14]
河北是2012京津冀糖酒會的舉辦地,河北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自古這里就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自西周時期開始,就已經成為了版圖的一部分,“五胡”以及契丹都有過在這里割據稱王的歷史,金元明清各朝都把燕趙的腹地北京設為國都,形成了的政治與文化中心,更是各代皇族政權統治的核心。這些都體現出河北在文明的歷史進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及為特殊文化的形成所作出的偉大貢獻。燕趙大地位于的北方,燕山南北,長城內外,自古以來就是北方民族同中原民族紛爭交流的地帶,各族人民通過各種渠道與方式,在這里實現了匯聚,以至于北方各游牧民族與中原華夏漢族之間兩種相互區別但是卻相互遺存的歷史文化,在這里融合在一起。
【傳統建筑】
承德避暑山莊坐落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的北部,又稱為承德離宮或是熱河行宮,是我國清朝時期的皇族夏天避暑以及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始建于1703年,歷經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三代時期,并大約耗時90年方才建成,是現存占地廣的古代帝王宮苑。當年康熙在北巡的途中路過承德,發現這里地勢良好并且氣候宜人,尤其有著特殊的地理位置,即能俯視關內,又可外控蒙古各部,于是決定在這里建立行宮。承德避暑山莊分宮殿區、湖泊區、平原區以及山巒區等四大部分,而雄偉的寺廟群則如眾星捧月一般半環于山莊的外圍,映射出當時的民族團結和中央集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于1994年,以其獨特的風采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雜技文化】
河北省吳橋縣是世界上著名的“雜技之鄉”,伴隨著雜技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特殊的吳橋雜技文化,現今主要流傳于河北省吳橋地區以及山東省寧津縣和陵縣的部分地區。河北自古就是雜技發祥地之一,早在戰國時期的中山國成王墓中就出現了演練雜技形象的銀首人俑銅燈。而在很久以前吳橋地區就是冀州大地雜技為密集的地區,在晉代墓室中就已經有宴樂雜技表演的壁畫出現。宋朝年間,雜技開始出現于民間,出現了“勾欄”、“瓦舍”等雜技演出。在清代和民國時期,是吳橋雜技為鼎盛的階段。吳橋雜技文化歷經兩千余年并不斷豐富發展,供奉“呂祖”為自己的行業神,其影響遠傳世界多地,因此流傳著“十方雜技九籍吳橋”、“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的美談。
【傳統戲劇】
河北梆子是一種河北省的地方戲曲劇種,屬于梆子腔的一種,是我國早反映當代現實生活的劇種之一。在舊社會,河北梆子曾有國許多的名稱,河北本地稱為直隸梆子、河北梆子或梆子腔,又被外地人叫為京梆、笛棒子以及反調等。在新成立以后,于1952年正式命名為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早是以北京、天津兩大城市以及河北部分農村為基礎,逐漸向周圍的省市地區傳播,其大約產生于公元1820到1850年之間。河北梆子分為生、旦、丑等三行唱腔,在傳統的演出中,文場的伴奏樂器以板胡為主,笛子為輔,其它樂器還有笙、嗩吶、三弦等。河北梆子的演出表演通俗易懂,多以河北的地方口語演唱,充滿濃郁的河北鄉土氣味。河北梆子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民俗】
昌黎地秧歌作為河北省有代表性的民間舞種之一,主要流行于河北省昌黎、盧龍、撫寧、樂亭、灤縣等地。昌黎地秧歌以表演者自由靈活地扭動,同時做出比較細膩、風趣的戲劇性表演而見長。其作為一種傳統的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可以追溯到元代,發展到現在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地秧歌隊伍在年節或喜慶的日子就會遍及昌黎城鄉,這里的人們自我娛樂并且參與演出,是昌黎人民代代相傳的一種傳統習俗。昌黎地秧歌的演出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分場子秧歌以及排街秧歌,均以行當表演為主。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被列入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統曲藝】
河北省樂亭大鼓是北方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種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廣泛流傳于冀東、京、津地區,遠播到東北的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多個地區。樂亭大鼓在演出的時候,由一人邊打鼓板邊站立說唱,其他的人分別用三弦等樂器進行伴奏。據老藝人世代相傳,樂亭大鼓是由溫榮大約在1850年左右創立于河北省的樂亭縣,在以前更與評戲、唐山皮影統稱為“冀東民間藝術的三朵花”。自形成至今,樂亭大鼓中名人輩出且廣為流傳,有著非常深厚的群眾基礎以及文化底蘊。世代相承的樂亭大鼓傳統曲目包括長、中、短篇多達三百余個,其中以《東漢》、《隋唐》、《三俠五義》、《長生殿》等為典型的代表。樂亭大鼓有著靈動儒雅的唱詞,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且作為“板腔體”的唱腔音樂,其曲調十分豐富、多變。
相關標簽:2012京津冀糖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