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類依據與體系
根據來源部位將常見香辛料分為四類:
種子類(如茴香、芥末):通常含揮發性油脂,風味釋放較緩慢
果實類(如胡椒、八角):兼具香氣與味覺刺激,多含檸檬烯等萜類化合物
根莖類(如姜、桂皮):風味物質密度高,耐熱性強
花葉類(如月桂、羅勒):含易揮發芳香物質,適合后期添加
2、風味形成的關鍵成分
香氣來源:主要依賴揮發性精油(如丁香酚、肉桂醛)
味覺貢獻:
▪辛辣感(辣椒素、胡椒堿)
▪清涼感(薄荷醇)
▪甘甜感(甘草甜素)
功能物質:抗氧化成分(如姜黃素、迷迭香酸)
3、典型香辛料風味解析
名稱主導風味物質風味特征適用場景示例
八角茴香腦、檸檬烯甘草甜香伴木質感燉煮肉類、鹵汁
黑胡椒胡椒堿、蒎烯溫熱辛辣帶松木氣息煎烤料理、醬料調制
肉桂肉桂醛、丁香酚甜辛香混合花香烘焙、熱飲、燉菜
丁香丁香酚、石竹烯強烈藥香與果甜腌漬、湯品(少量)
4、風味協同與拮抗原理
增效組合(例):
▪豆蔻+肉桂(酯類物質互溶增強甜香)
▪姜+檸檬草(萜烯協同提升清新感)
風味抑制(例):
▪過量丁香可能掩蓋其他香氣
▪薄荷與花椒搭配易產生異味
5、使用注意事項
根據耐熱性調整投放時間:根莖類宜早放,花葉類建議后期加入
形態影響釋放效率:完整顆粒風味持久,粉末狀釋放迅速
地域飲食差異:如東南亞料理偏重高揮發性香料,歐洲常用種子類復合香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