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清異錄》言之:“醬,八珍主人”,而根據《齊民要術》中記載“澄取清汁”“用醬清調味”,可以說這醬、醬油乃是百味之將帥,領食物之味而行。
「古方龍缸醬油」,經嚴謹考察、研發,精選優質原料,借鑒《齊民要術》中的傳統古法“豆醬清”,自然晾曬,在全封閉玻璃陽光房中經12個月悉心呵護,凝聚醬人之醬心,釀出經典醬香。
優質原料,源于自然
古方龍缸醬油借鑒一千四百多年前《齊民要術》記載的豆醬清制作方法,采用五大連池境內優質黑大豆、精選小麥、青島嶗山泉水為主要原料,陽光自然晾曬,傳統古法釀制。
為保障產品發酵期內享受陽光的照射,同時為避免室外雜菌的污染和晝夜溫差大引起的產品質量波動,建設并投用了全封閉玻璃陽光房,提高了生產空間的潔凈度,產品歷經12個月的自然發酵,匠心凝造,用時間釀造每一滴好醬油。
「古方龍缸醬油」,缸中只有豆麥水鹽,純粹依賴優質原料釀出高品質醬香。
做好醬油,必然要從原料上走穩優質的頭一步,「古方龍缸醬油」精選源自東北五大連池的黑大豆、青島嶗山泉水、優質小麥和食用鹽。
常言道:“九層之塔,起于累土”,作為醬油的主要原料——豆,其品質影響著醬油的品質高度。
《齊民要術》中對豆子的選擇和處理都進行了詳細的記載,「古方龍缸醬油」的研發過程中,采其言,行其訓,本著高標準、嚴要求,精選大豆原料。
優選東北五大連池境內優質黑大豆
五大連池境內黑土資源肥沃,有機含量高,種植于此的黑大豆汲取了土地的豐沃精華。
黑大豆中蛋白含量高,甚至高于肉蛋奶;又因味甘,作為釀造醬油的原料,使醬油醬香味更濃,微咸中透出甘甜之味。
“十水三分鹽”是豆醬釀造工藝中基本且重要的操作理念,說的是:“釀造豆醬醪,一元石原料,要用水一石、用鹽三斗。”
可以說這做好醬油,除了要用好豆,水的品質也影響著醬油的品質。
優選青島嶗山優質泉水
采自青島嶗山地下的深層花崗巖間隙間,經過多年地下自然涌動,不受任何污染,口感清澈甘洌圓潤。
「古方龍缸醬油」,恰到好處的鹽水配比,激發黑大豆和小麥的純粹香氣,形成醇厚醬香味。
古法釀造,成就經典
「古方龍缸醬油」借鑒《齊民要術·作醬等法第七十》中記載的釀制“豆醬清”的配方,千年古法沉淀經典好味。
遵時令,作豆醬,以臘月、正月為投料上時。
借鑒北魏時期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記載的古方釀制“豆醬清”工藝制作而成。“春曲”“夏醬”“秋油”“冬取”,立春開始投料,夏天高溫曬醬,秋天抽濾出頭道醬油,歷經春夏秋冬四季,遵循自然日曬夜露的傳統工藝。
龍缸日曬
“用不津甕,置日中高處石上”。
龍缸——采用源自自貢地區的特質陶土,經非遺傳統工藝手工燒制而成透氣不透水的古代龍缸,為醬油發酵形成獨特的微氧環境,并吸附醬油中的異雜味,使醬油的香和味達到一種新的平衡,口感協調。
日曬——建立全透明玻璃陽光日曬車間,保障發酵期內充足的陽光照射;同時,相比起純露天晾曬,避免室外雜菌的污染和晝夜溫差導致的品質波動。
繁復的工藝,只為每一滴優質醬油。
傳承古法,脫胎于《齊民要術》中“三蒸三曬”、“罨黃發酵”的古法,經過不斷研發和多次投料試產,蒸料、接入特制菌種、制曲,成熟后入缸經過一年的發酵,方能成就一滴古法好醬油。
匠心釀造,臻選醬香
傳統發酵豆醬因是微生物自然發酵而成,發酵時間較長,又在光照充足的環境下,使其風味、醬香比商業豆醬更好。
巧媳婦研發團隊在借鑒《齊民要術》古方“豆醬清”的基礎上,經過探索完善和投料試產,研制出了古方龍缸日曬醬油。
優質的原料在優越的環境中,經過釀造人員一年的悉心呵護,匠心凝造,用心釀造每一滴好醬油。
越是嚴格的客人,越知道我們的可貴!來源:企業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