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王守義被劃定成了資本家,放棄了十三香的加工和出售。
這一放,將近十年。
直到1978年,Z國開始改革開放,王守義才敢申請營業執照,再度加工銷售十三香。
這一次,好日子總算是真來了。
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對生活質量開始看重,十三香的銷量也隨之節節攀升。
俗話說得好,人怕出名豬怕壯,啥東西一出名,仿造品就也會跟風出爐。
王守義十三香
1984年,王守義考慮到,萬一有人使壞,先行注冊了十三香的商標,自己的真十三香也會不真。
為了以防萬一,他拿著一百塊錢,在工商部門注冊了“十三香”的商標。
1985年,他又把自己的形象印在了十三香的外包裝上,向工商總局申報了“十三香”的包裝注冊。
后顧之憂沒有了,王守義放開手腳開始大膽干。他這一放手,十三香的銷量也跟著陡增,銷量增長了,原來的小作坊就滿足不了需求了。
于是,1987年,王守義在河南駐馬店開了“興隆堂十三香調味品加工廠”,十三香的生產就此走上了企業化道路。
人要是順了,好運擋也擋不住,加工廠只開了一年,原來的加工廠就變成了十三香調味品集團有限公司。
注冊資本從當初的一百元到了8000萬元,年收入高達4億。
生意好了,日子好過了,但王守義卻在2003年因病離世了。
臨終前,他Z放不下的是自己一手打下來的產業,他考慮了很久,把公司交給了二兒子王銀良,再三叮嚀:“不準上市,不能玩資本運作,不能多元化發展,不能做房地產,要安安心心做實業,不賺快錢”。
王守義十三香集團
2003年,改革開放都那么多年了,王守義怎么還會留下這樣的遺言,是因為他是不開化的老古董,還是預見了什么?
沒有人知道王守義為什么會說出這樣的臨終遺言,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