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種調味品與藥要錯開時間吃
編輯:小盧 發布時間:2010/12/20
調味品是增加"美味"的必要調劑,同時本身含有各種營養,但不恰當地使用調味品,會使藥物在體內"作亂",不但影響或降低藥效,而且也可產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威脅健康。
油
食物中的油脂能降低某些抗菌的藥效,如使四環素、強力霉素降低藥效分別達50%和20%;缺鐵性貧血病人在服用硫酸亞鐵時,如大量食用油脂食物,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從而減少鐵在胃腸道吸收;在服用降壓降脂藥期間要忌吃動物油、少吃植物油。
解決方法:在服用這類藥物時,需錯開就餐時間,以餐前或餐后0.5小時,或在兩餐中間服藥。
醬
醬一般是以大豆為原料制作的,其中含有大量的鈣、鎂離子,在服用四環素族抗菌藥物同時吃大量食用醬時,醬中的金屬離子將與四環素族抗生素結合,形成的結合物不易被胃腸道吸收,降低其抗菌效果。
大醬或豆拌醬中含酪胺,如與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如降壓藥優降寧、抗抑郁藥悶可樂等)同服,可引起惡心、嘔吐、血壓升高等,不僅降低藥物療效,還會加重病情。
解決方法:該類藥物不能與醬同時吃,應錯開半小時以上。
糖
多數中藥湯劑,都有一股苦澀味道,使人"苦口"難咽。因此,不少人就在湯劑中加糖服用。其實,中藥加糖以后,將會改變藥性,降低藥效。砂糖(特別是紅糖),富含鐵鈣等元素,同服后會和中藥的蛋白質、鞣酸等成分,使其部分有效成分凝固、變性、沉淀,從而影響藥效。
此外,有些藥的苦味可以刺激消化道腺體分泌出消化液來促進消化功能。如果嫌藥苦味而加糖后飲服,這種作用就不復存在,藥效也受到了影響。
解決方法:服藥后可用清水漱口,減緩苦感。
味精
當受熱到120℃以上時,味精會變成焦化谷氨酸鈉,不僅沒有鮮味,而且還有毒性。長期大量攝入過多的味精,會使人體的各種神經功能處于抑制狀態,出現眩暈、頭痛、肌肉痙攣等不良反應。
味精的主要成分為谷氨酸鈉,可與血液中的鋅結合從尿液排出,故兒童吃多味精可消耗掉大量鋅,導致胎兒缺鋅,進而影響發育。
解決方法:避免在進餐的同時服藥,特別是老年人、嬰幼兒、哺乳期婦女,及高血壓、腎病患者,平時也要少吃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