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油的起源、發展與功效
編輯:小盧 發布時間:2011/2/9
調味品醬油的起源、發展與功效:
醬油起源:早在周朝時(約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加油的生產就很發達,《周禮天官篇》記載:“醢人掌四豆之實,又醬用有百二十甕。”“膳夫掌王饋,食醬有百二十甕。”《史記》亦有:“通都大邑,醢醬千甕,比之千乘之家”的記載。
醬油發展:北魏時(5世紀)已用烏豆、小麥制醬,而用牛、羊、獐、鹿、兔、雉肉和魚蝦等制成肉醬、魚醬也很盛行。到了明朝(13世紀),豆醬的生產更為發展,而魚、肉制醬的生產更為發展,而魚、肉制醬則日漸被淘汰。制醬的技術亦普遍流行于民間。人民在制醬的工藝操作時,從中取出一部分汁液作為調味品,這種汁液就是具有特殊香味,色澤紅褐,美味香醇的醬油。
醬油功效:釀醬工藝在我國歷史悠久,據《中國食經》記載,醬泛指以大豆、蠶豆及黃豆等豆類,經蒸煮發酵曬制而成。《清異錄》內稱醬作八珍主人。而《本草綱目》將醬形容得更加傳神活潑,說醬即是將的意思,能抑制食物的毒性,有如平暴除惡的大將。的確,醬料經過腌制發酵后,里面的鹽分有天然抑制細菌的功效。中醫學認為,醬的味能除熱解毒,性寒味咸。現代營養學也同意,醬料經過發酵后,將豆類原料的蛋白質分解成各種氨基酸,而里頭又有酵母分解過程的糖份,科學的解釋了醬料的營養與好處。醬的最大功效就是調味,令有味的食物出味,無味的食物入味,帶出了烹調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