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精PK味精那個更勝一籌
編輯:小李 發布時間:2012/1/17
雞精和味精,哪個更健康?相信一般人都會回答:雞精!但實際上,雞精在嚴格意義上是復合調味料,當中也含有味精成分;而味精的生產方式和醬油、葡萄酒、米酒等等傳統食物沒有本質區別,不健康之說也沒有完全的醫學證明。
在雞精剛剛在市場上出現時,不少消費者都曾聽說味精是工業合成品,當中非天然的成分居多的傳言。的確,從“雞精”和“味精”這兩個名稱來說,雞精顧名思義有“雞中精華”之義,很容易給人留下更加天然、有營養的印象;味精則不然,一直被外傳是工業合成品,且對人體有一定危害。但實際上,雞精沒那么,味精也并非工業合成。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說,雞精的關鍵成分就是“味精”和“呈味核苷酸”,這跟雞并沒有什么關系。雖然早期的雞精會加入一些雞肉粉,但其實雞肉粉對雞精的味道呈現影響并不大。所以,有些雞精生產企業在雞精中添加的雞肉成分并不多,甚至有少部分企業完全不添加,導致“無雞雞精”的出現。
據悉,早在6年前,為雞精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委托雞精行業的領頭羊——上海太太樂食品有限公司擔任標準制定組組長單位起草了雞精行業標準。目前,大多企業都以此為準,但也有些企業并沒有嚴格執行。據資料顯示,我國共有雞精生產廠家2000多家,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生產的都是不含雞肉成分的雞精。業內人士透露,即使是在我國市場上叫得響的十幾個品牌中,也有少數產品中絲毫不含雞肉成分。“無雞雞精”正成為損害消費者利益的一個嚴重問題。所以,消費者選擇時應先看其內容成分以確保“雞精有雞”,因為光從味道上難以明顯區分開來。
味精并非工業合成品如同人們對雞精存在一定是天然的、含有雞肉成分的誤解一樣,大多是消費者心中對味精也有“偏見”,認為味精一定是工業合成品,且含有較多人工添加成分。但實際上,最初的味精是在海帶湯中發現的,后來才通過糧食發酵來生產,并且生產方式跟醬油、葡萄酒、米酒等等傳統食物沒有本質區別。據專家介紹,味精的化學結構是谷氨酸鈉,而各種蛋白質中一般都含有谷氨酸,被水解釋放出來就會形成谷氨酸鈉,這和醬油、豆豉等原理一樣。
而且,消費者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沒有刻意食用味精,也會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攝入味精。比如海帶、土豆、豌豆這些食物,天然就含有一些游離的谷氨酸鹽,它們天然含有的“鮮味”成分其實就是味精,并且如海帶食物等天然含有的味精量還遠遠大于人們自己在日常添加的量。
味精雞精適量都安全既然味精并非工業合成品,它對人體的危害性也有待考究。據記者了解,雖然近年來味精有害的說法一直不絕于耳,尤其是美國等西方國家對味精的使用較為保守,認為其存在對健康不利的影響,但直到現在,還沒有完全真實可靠的醫學研究可以證明,味精一定對身體有害。國內最大的雞精生產商某雞精公司的負責人也表示,無論是味精也好,雞精也好,是作為調味料使用,只要沒有大量攝入,對身體影響都不會太大。而這里所指的“大量”,一般都是純吃味精或者食物中的味精含量高到20%,這在正常的日常餐飲中顯然不會出現。
此外,即使消費者有味精有害的意識,在現實生活刻意避免使用味精意義也不大,因為部分餐飲終端一直也是雞精和味精混用,食品加工企業、中間企業的用戶的味精用量更是非常大,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味精的銷售依然非常強勁。據了解,目前全國的味精容量為150萬噸,預計銷售額在150億元—160億元;而雞精即使擁有“更天然”這一“優勢”,據業內人士估計銷售份額也只占味精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