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元宵的習俗源于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相傳,元宵起源于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jié)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歷史。 元宵節(jié)起源自我國,它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代。秦末時就有“正月十五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之說。
正月十五日既是一年中第1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實際上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xù)。按照我國民間的傳統,在這一天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jié),其樂融融。
今天不僅僅是元宵佳節(jié),也是咱們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雨水。公歷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為雨水節(jié)氣,雨水,表示兩層意思,一是天氣回暖,降水量逐漸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漸少了,雨漸多了。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勸。”
此節(jié)氣,水獺開始捕魚了,將魚擺在岸邊如同先祭后食的樣子;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在“潤物細無聲”的春雨中,草木隨地中陽氣的上騰而開始抽出嫩芽。從此,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