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吃貨不分南北,粽子必分甜咸!一到端午,粽子甜咸大戰便打開帷幕,甜粽還是咸粽?這簡直是個世紀難題!
端午習俗——吃粽子!
粽子,即粽籺,是籺的一種,又稱“角黍”、“筒粽”,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我國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起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食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我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作為我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日本、越南以及華人聚居的新加坡、馬來西亞、緬甸等地也有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咸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我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
你吃甜的還是咸的?
在古代,粽子也是甜的咸的都有,古代人和現代人對吃的追求都是一樣,她們都會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選擇適合的餡料。而且根據南方和北方人不同的飲食愛好,粽子的甜咸口味肯定也是不一樣的。
在北方,最常見的粽子就是紅棗陷的,也就是味道偏甜,北方人沒有南方那么多的食材,北方人的性格比較豪爽,那么也就覺得定了北方人的飲食習慣是比較追求簡潔的。就如同,你在南方也一定吃不到東北大亂燉這樣簡單易行的菜品。那么,我們在北方吃到的很多品類多樣的粽子基本都是從南方流傳過來的。
作為南方人,感覺就是很細膩,她們對生活的要求品質比較高,做的菜品也很考究。在南方,不僅有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還有用竹筒做成的粽子。甚至,我們還能吃到肉餡的粽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南方的女子勤勞能干,所以她們會在菜品上多下功夫去研究。再加上,南方的食材比北方更豐富一些,所以吃到的東西也就更多樣化。
端午節吃粽子的寓意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歷史上關于粽子的記載,最早見于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蘆葉裹米也。從米,葼聲。西漢把粽子做為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梟羹”。《史記》“孝武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并沒有持續下來。
而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但是一直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由此可見,歷史悠久的粽子,應該算得上是我國歷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了。
200年后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按《續齊諧記》說法,因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龍所竊,因此創造了粽子這種食物,用粽葉包裝,是因為蛟龍怕楝葉、綠絲。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
民間傳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馬上劃船撈救,不見屈原的尸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