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正大家對豆腐乳的錯誤理解
編輯:小盧 發布時間:2011/7/30
有人問:腐乳是否能吃?是否有害健康?是否比鹽還要糟糕?事實上這源于對腐乳的諸多誤解。腐乳對健康有很多益處,當然也不能食用過量,防止鹽的過多食入。
腐乳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腐乳的主要原料,就是人們常吃的黃豆。在制作腐乳之前,先要制作豆腐,過程很簡單,無非是泡豆,打漿,點鹵,然后除去一部分豆清,就成了有點強度的豆腐。豆腐再切成小塊,就是制作腐乳的坯料了。這時候要接種毛霉之類的菌種,豆腐表面就長出一層毛茸茸的霉菌菌絲,喜歡的人會覺得毛茸茸的狀態很可愛,脆弱的可能會覺得很恐怖。其實不必害怕,這些菌都是專門篩選過的“善良”菌,不產生毒素,也不會致病。
然后,再加較多的鹽,把菌“腌”到難以生存的程度,再加入含有香辛料、糖、辣椒、紅曲、醪糟之類各種配料制成的調味汁,裝瓶悶起來,后熟幾個月,就變成了市場上的腐乳產品。因為配料不一樣,工藝細節不同,出來的產品也各種各樣。
吃腐乳就是在吃豆腐營養有過之而不不及
聽到這里,朋友們肯定首先有一種感受:原來吃腐乳就是在吃豆腐?
對啦。豆腐里的各種營養成分,在制作腐乳的過程中幾乎沒有什么損失,反而是有所增加的。
有利控制血壓:比如說,蛋白質變成了更容易消化的多肽和氨基酸,味道也更鮮美了。這些肽當中,還包括一些有利于控制血壓的活性肽,因為有研究發現,它們可以抑制血管緊張素轉換酶(ACE)I的活性。
礦物質更好吸收:鈣、鎂、鐵等礦物質不僅沒有減少,生物利用率還會上升,因為大豆當中原來含有很多植酸,它是非常妨礙礦物質吸收的,但發酵的時候,霉菌已經把它“干掉”了。
更容易消化:那些妨礙蛋白質消化的成分,也被霉菌清除了。
更多B族維生素
從維生素角度來說,發酵會產生相當多的B族維生素,彌補了豆腐維生素含量低(很多B族維生素在點鹵后擠水的時候流失了)這個缺點。
大豆異黃酮效果更強
或許又會有朋友問了,我吃豆腐是為了得到大豆異黃酮,這種保健成分在發酵中會不會被霉菌消滅掉?答案正好相反。霉菌不僅沒有把它消滅,反而讓它變得效用更強了。因為原來大豆中的異黃酮是和糖結合的糖苷形式,生物利用率低一些;發酵之后呢,變成游離形式,更便于在人體中發揮作用。
不容易脹肚子
至于大豆中那些會讓人脹肚子的低聚糖,在腐乳中含量已經很低了。因為擠水的時候就流失了很多低聚糖,發酵中含量進一步下降,因為有些微生物能分解它。
腐乳會像腌菜一樣有致癌的風險嗎?
事實上,腐乳不像腌菜那樣有亞硝酸鹽問題。大豆中硝酸鹽含量本來就很低,長達幾個月的發酵也不會帶來大量的亞硝酸鹽。
看到這里,結論已經很清楚啦。把腐乳和鹽和腌菜相提并論,實在太委屈它了——
腌菜里面沒有蛋白質和多肽,沒有氨基酸,沒有鈣和鎂,沒有維生素,更沒有大豆異黃酮那樣的保健成分;
腌菜也沒有腐乳安全,B族維生素、鈣、鎂和氨基酸的含量也遠遠低于腐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