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豐富的醬文化
編輯:小猛 發布時間:2011/12/13
醬在中國古代的含義比較廣泛。《周禮·天官·膳夫》鄭玄注云:“醬,謂醯、醢也”。《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孔穎達疏:“醯,酢也;醢,肉醬也”。由此可見,當時的醬,起先不只是調味品,同時也是一種重要的肉類衍生加工品。
周時,醬成為諸多調味品的總稱。
依據《周禮·天官》記載,周天子的日常飲食,竟“醬用二十甕”。我們現在所稱之醬,基本指豆醬。這是西漢出現的用大豆和面粉等加鹽發酵而制成的調味品。在漢唐時期,醬的品類逐漸增加,魚醬、肉醬、植物醬都已產生。但其中食用最經常、最廣泛、從而生產與消費數量最大、并能構成調味品之主體的,應該首推豆醬,或以豆類為主要原料所制成的醬。
此后,科學技術不斷發展促進了制醬技術的不斷提升。原料及其處理方法、制曲工藝、成醬工藝的進步,促成了醬類品種紛繁復雜的局面。
在中國古代漫長的飲食歷史中,醬作為中國人的調味主體,成為人們膳食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論語·鄉黨》中,孔夫子“不得其醬不食”,唐人柳玭在其家誡中說:“孝悌忠信乃食之醢醬,豈可一日無哉”,都表明了醬在人們飲食中自然生成的性地位,也反映了當時人們之于醬的被動性依附關系。
以醬為主題,古人創制并演繹了豐富的醬文化,宋朝陶谷《清異錄》稱:“醬,八珍主人也;醋,食總管也”。古人把醬列為第一,作為調味之先。明《五雜俎》曾記載,“禮有醢醬、卵醬、芥醬、豆醬,用之各有所宜,故圣人不得其醬不食”。也說明在民俗及宮廷的意義上,食醬有嚴格的規矩與排場,是所有與之相關的人等都必須被動遵守并傳承的飲食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