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調用醬油須留心
編輯:小淺 發布時間:2013/3/23
大部分人炒菜時都離不開醬油。它不僅能給菜肴加色,還能添味。醬油有烹調用和佐餐用之分,但很多人在購置時都不太留心選擇,家里往往只備有一種,不管炒菜還是涼拌菜都用它,很輕易對健康造成危害。
烹調醬油一般分為風味型和保健型兩種。前者如麥香醬油、老醬油、北京生抽王醬油等;后者則有無鹽醬油(不含鈉,但有一定咸味,合適腎病患者食用)、鐵強化醬油、加碘醬油等。這幾種醬油在生產、貯存、運輸和銷售等過程中,因衛生條件不良而造成污染在所難免,甚至會混進腸道感染病致病菌。而它們在檢測時,對微生物指標的請求又比擬低,所以,一瓶合格的醬油中帶有少量細菌,也不是什么新鮮事。
有試驗表明,痢疾桿菌可在醬油中生存2天,副傷冷桿菌、沙門氏菌、致病性大腸桿菌能生存23天,傷冷桿菌可生存29天。還有研討創造,醬油中有一種嗜鹽菌,一般能存活47天。
人一旦吃了含有嗜鹽菌的醬油,可能涌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嚴重者還會脫水、休克,甚至危及性命。固然這種情形比擬少見,但為了安全著想,醬油最好還是熟吃,加熱后一般都能將這些細菌殺逝世。
假如想做涼拌菜,最好選擇佐餐醬油。這種醬油微生物指標比烹調醬油請求嚴厲。國家標準規定,用于佐餐涼拌的醬油每毫升檢出的菌落總數不能大于3萬個,即使生吃,也不會危害健康。
盡管醬油的養分價值很高,含有多達17種氨基酸,還有各種B族維生素和一定量的鈣、磷、鐵等,但它的含鹽量較高,平時最好不要多吃。醬油的含鹽量高達18%—20%,即5毫升醬油里大約有1克鹽,除了調味以外,主要是為了防止醬油腐敗變質而添加的。患有高血壓、腎病、妊娠水腫、肝硬化腹水、心功效衰竭等疾病的人,平時更應該小心食用,否則會導致病情惡化。
臨床中經常有人詢問,皮膚受傷后吃醬油會不會讓傷口變黑,留下?實在,這種擔心完整沒必要。皮膚是否會留下,主要取決于損傷的深淺度、細菌感染水平、個體差異等因素。醬油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與組織修復沒有直接關系。其中的色素是食用色素,攝進體內后也不會被輸送到皮膚。因此,受傷或做過整容手術的人,不必忌食醬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