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花菜,因開放時的花呈淺黃色而得名,學名萱草,還因其花蕾曬千后顏色金黃而形狀如針,故稱金針菜,又稱忘憂草、萱草花、健腦菜、安神菜、紅萱、金萱草、鹿蔥花、宜男花、黃花、川草、丹棘等,日本人稱其為綠蔥茶。黃花菜是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及林緣,其根如群龍舞爪;其葉,狹長深綠;其花,未開前似杯,綻蕾時成嗽叭狀,花形秀美,姿態獨雅,兩千多年前的《詩經》里就有贊美它的詩歌;宋代大詩人蘇東坡也有“萱草雖微花,孤秀能自拔,亭亭亂葉中,一一芳心插”的吟詠。唐代李嶠也道:“色湛仙人露,香傳少女風。還依北堂下,曹植動文雄。”皆是贊美萱草馥郁,如同少女散發的氣息,難怪人們把芳齡閨秀稱作“黃花女”。
黃花菜原產亞洲和歐洲,在我國長江、黃河流域已有數千年的栽培歷史。最早見于《詩經?風佰兮》篇記有“焉得諼草,言樹之背”。此后《周處風土》記載“懷妊婦人佩其花、則生男,故名宜男。”魏嵇康《養生論》有“萱草忘憂,亦為食之”,“合歡蠲忿、萱草忘憂”的記述。元朝李九華《延壽書》上說:“嫩苗為蔬、食之動風,令人昏然如醉,因名忘憂”,,可見古時還食用黃花菜的嫩苗。
相傳,秦末農民起義陳勝起義前,因家境貧寒,又身患疾病,以致常以乞食度日。后來他遇到一位姓黃的好心老婦,經常煮些萱草送給他吃,一段時間后,陳勝的全身浮腫慢慢消退,疾病痊愈,身體也強壯起來。后來他與吳廣組織農民起義,成為農民。為感謝姓黃婦女之恩,陳勝請她常住在家里,并把萱草稱為“忘憂草”。傳說中當人們看到忘憂草,不管多大的憂愁也會煙消云散。西晉時,有名的“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在《養生論》中說:“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知所共知也。”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也有“杜康能解悶,萱草能忘憂”的絕妙詩句。當陳勝、吳廣率領農民起義軍攻下陳州(今河南淮陽縣)建都稱王時,士兵們在兵荒馬亂中,把生機盎然的黃花菜踐踏成不成樣子,當地有個名叫金針的姑娘,看到這種情形十分痛惜,于是就對其精心管理栽培,結果這些黃花菜死而復活。人們為紀念金針姑娘,便將黃花菜起名“金針菜”。
亦有民間傳說,古時邳宿地勢低洼,常遭水災,當地血吸蟲病肆虐。名醫華佗在徐州一帶游學時,曾來到宿豫大運河西岸以及倉基湖一帶行醫,并教當地人采摘萱草花食用以安神健身。后人見此菜的形狀很像華佗用的金針。于是出于緬懷之情將其稱作金針菜。
黃花菜對土壤、氣候適應性強,在我國栽培地區廣泛,目前種植區域已達20多個省市,品種有幾十種之多,主要分布在湖南、甘肅、河南、四川、甘肅、湖北、安徽等省,并形成了很多名產區和著名品種,如河南淮陽的棒黃花菜,陜西大荔的沙苑金針菜,四川渠縣的渠縣黃花,湖南邵東的猛子花和白花萱草,四川銅梁的銅梁黃花,浙江仙居的仙居黃花,湖北荊州的荊州花等。金針菜的早熟品種。一般5月下旬采收:中熟品種,6月上中旬采收;晚熟品種,6月下旬才開始采收。
黃花菜在國外屬觀賞花卉植物,如德國、法國、意大利、澳地利、澳大利亞、新西蘭、泰國等均將其作為觀賞花卉種植,只有我國作為蔬菜栽培,是中國的特色農副產品及傳統的出口商品,遠銷日本、美國和東南亞、非洲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黃花菜不僅是一種可觀賞的花卉,而且自古以來就是一種美食。黃花菜以其花蕾供食,色澤金黃,花瓣肥厚,香味濃郁,是烹飪中常用的蔬菜,以其入饌,家常、筵席皆宜,素菜葷肴均可,炒、煮、熘、燒、燴、燙等皆宜,其味香、鮮嫩、甜,且久煮不爛、互不粘結,品質上等。《隨息居飲食譜》載:“萱花,干而為菹,葷素宜之,與病無忌。”黃花菜除部分鮮食外,大多脫水干制。新鮮黃花菜適合炒食,如清炒金針菜,味道特別鮮美;黃花菜干品用溫水泡發后便可供烹調,多用作配料,既可做菜也可做湯,且葷素皆宜,一般的吃法是與蛋、肉絲、豆腐絲、胡蘿卜等炒食,可與木耳等炒木須肉,也可與雞蛋打鹵作為面條或豆腐腦的作料,可以配以木耳、香菇、榨菜、肉絲、雞蛋等燒湯。素饌之中用得更多,特別是“素魚翅”中的魚翅,即是以之破成絲狀充代的。色鮮味美、營養豐富的黃花菜,自古以來就被視為名貴佳肴,民間常把黃花與木耳、猴頭菌齊名并列為“席上珍品”。江西省有一道名菜叫“養心鴨子”,是在一只肥鴨肚內填裝金針菜和百合,再輔以適宜的佐料,用文火燉爛,堪稚葷鮮素肥。北京的“八珍烤雞”也在雞腹中放有黃花、木耳、枸杞等。上海、杭州、嘉興湖州等地,把“黃花菜紅燒肉”、“黃花菜蒸雞”、“黃花菜燒魚”、“黃花菜豆腐羹”等,作為節假日招待佳賓的名菜。安徽還有一道用黃花做的名菜叫“紅燒金針翅”。這些菜味道鮮美,聞名遐邇。
黃花菜除作為傳統的干制加工外。近年來還研制出了系列產品如金針酒、金針飲料、金針脯、即食金針菜、醬黃花罐頭等新型食品。金針菜切碎后泡茶亦清香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