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豆醬和豆瓣醬的區別是什么?黃豆醬和豆瓣醬都是豆類釀制而成,但是兩者的區別是什么呢?今天小編為您提供詳細的資料了解。
黃豆醬和豆瓣醬的區別之原料不同
黃豆醬又稱大豆醬、豆醬,用黃豆炒熟磨碎后發酵而制成,是我國傳統的調味醬。黃醬有濃郁的醬香和酯香,咸甜適口,用于醮、燜、蒸、炒、拌等各種烹調方式,也可佐餐、凈食等。
豆瓣醬是由各種微生物相互作用,產生復雜生化反應,而釀造出來的一種發酵紅褐色調味料,它是由蠶豆(華南,西南等地用蠶豆,中原,華東地區多用黃豆)、曲子(一種用來發酵的菌)、鹽、做成的。同時,又根據消費者的習慣不同,在生產豆瓣醬中配制了香油、豆油、味精、辣椒等原料,而增加了豆瓣醬的品種。
黃豆醬和豆瓣醬的區別之制作流程不同
黃豆醬的制作流程
原料配方: 黃豆100千克 面粉80千克 食鹽25~30千克,生姜2千克 小茴香100克桔皮100克
制作方法:
1.將黃豆清除雜質后,用清水浸泡發脹,蒸熟至糊狀。
2.將豆料倒在席上,與面粉相混拌勻,鋪成3厘米左右厚,在室溫25~30℃的條件下,每天翻動一次,以后任其發酵,約三五天即可長出深黃色的菌,放到室外曬干即為醬瑛。
3.醬瑛放入缸內,加食鹽、生姜等,并翻拌均勻,第二天進行翻缸,以后間隔一天攪動一次。
4.等鹽化完,缸內放入醬坯,但注意不要滿缸,缸口要留有一定的空間(約離缸口17厘米左右),蓋上蓋,用石灰泥或黃泥漿封住缸口,不使透氣,防止細菌,雨水侵入,以致變質,在陽光下曬40~50一即為成品。
豆瓣醬的制作流程
生瓣水燙
先將干法或濕法去皮后的豆瓣片裝于籮筐約25公斤左右,然后在桶口鍋上沿橫置一木棒,待水燒到沸騰時,把裝入籮筐的豆瓣連筐放入鍋內,筐繩系在桶口橫置的木棒上。此時要注意不使豆瓣浮起散落在鍋底部。豆瓣入水后要用鐵鏟在筐內不斷攪拌,使之受溫均勻,一般浸燙1—2分鐘,達到兩分熟程度即可迅速取出,用冷水沖淋浸泡,使之降溫,然后瀝去水分,倒入拌曲臺。
制作豆瓣曲
將浸燙無明顯水分,用手指捏斷豆瓣斷面可見白跡的豆瓣拌入按原料千分之零點三的醬曲與百分之二十的標準面粉充分混合拌勻后裝于曲室的竹編盤內,厚度以2—3厘米為宜,維持室溫28—30℃,待品溫升至36℃時進行翻曲一次,并將結餅的曲塊搓散,再行攤平。以后使品溫最高不超過38℃,并上下、左右互換曲盤位置以調節品溫,一般2—3天即可成豆瓣醬曲。
按每100公斤豆瓣醬曲,加水100公斤,食鹽25公斤的比例配制發酵鹽水,先將鹽水燒開,再放入裝有少量花椒、胡椒、八角、干姜、三奈、小茴、桂丁、陳皮等香料的布袋煮沸3—5分鐘后取出布袋,將其煮沸的溶液倒入配制溶解食鹽水的缸或桶里,把豆瓣醬曲倒入發酵缸或桶里,待其發酵。
醬曲料入缸后很快會升溫至40℃左右。此時要注意每隔2小時左右用雙手將面層與缸底層的豆瓣醬攪翻均勻,待自然曬露發酵1天后,改為每周掀醬2—3次。掀醬時要將經過日曬,較干,色澤較深的醬醅集中,再用力往下壓入醬醪內深處發酵,醬的顏色隨著發酵時間的增長而逐步成紅褐色,一般日曬夜露2—3個月后成為甜味豆瓣醬。
黃豆醬和豆瓣醬的區別之口味不同
黃豆醬的味道相對比豆瓣醬的味道濃厚了一點。黃豆醬一般使用在炸醬面中作為調味料,豆瓣醬是可以用辣椒制作,黃豆醬可以有效的補充蛋白質的成分。
怎么樣?黃豆醬和豆瓣醬的區別,大家清楚了嗎?每個人的口味不一樣,選擇性也就不一樣,但是這兩個的營養價值都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