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磨香油的加工工藝繁瑣,但它是我國先賢智慧的結晶。獨特的工藝保證了芝麻香油的特有香味和豐富的營養價值。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石磨香油制作工藝以及石磨香油工藝流程。
石磨香油制作工藝
石磨香油的生產工藝分為:選籽、洗滌、培芽、烘炒、攆煙、揚煙、過篩、磨漿、兌漿、攪拌、墩油、撇油、過濾等十幾道工序。
一、選料炒籽。選成熟飽滿、干濕適中的新芝麻,先用簸箕清除各種雜質,也可用清水漂洗除去漂浮的雜質和沉底的泥沙,然后堆悶起來,使其均勻吃水。炒芝麻時,先用急火加熱,當快熟時,漸減火勢,并加快攪動,促進煙和水氣的放出。芝麻呈黃褐色時,迅速取出,攤開降溫,并簸去炒焦的碎末渣滓。
二、細磨芝麻。將炒酥揀凈的芝麻趁熱放在石碾上反復碾磙或小磨上細磨。當把芝麻碾磨至稠糊料漿時檢查細度,用拇指、食指捻開料漿,不留殘渣,越細越好。然后把料漿攬在盆子里,放進盛有開水的鍋里用文火加熱。
三、對漿攪拌。經過磨料操作,加入開水攪拌,就能把料漿中的油代替出來。必須用90度以上的開水,加水量一般是芝麻重量的二分之一左右,分三四次加入,逐次減少加水量,每次加水后均要攪拌。油漿底部漸呈蜂窩狀,大部分油即浮出。最后酌量加水定漿,攪速放慢,半小時后將油撇出。
四、震動分油。料漿加水攪拌后,大部分油從油漿中分離出來,可用面杖或葫蘆類物體在油渣漿中上下震蕩,促進渣漿中的小油滴結團浮出。連續震動撇油三次。震動分油時應保持溫度在八九十度,以減少油的粘度。撇出的香油,若不帶漿渣就不要過濾,即為清香透明的小磨香油。剩下的油渣可做醬油、味精和點心餡等,但要注意及時食用,防止發霉變質,油渣多時可以干藏。
石磨香油工藝流程
石磨香油生產工藝流程:原料除雜漂洗——炒籽——揚煙冷卻——收料除雜——磨醬——對漿攪油——自動除水分——原油沉淀——過濾成品油——過濾灌裝——貼標打碼——包裝成品——入庫。
炒籽:將漂洗好的芝麻在預熱后的旋轉炒鍋中翻炒,先大火后小火,大約45分鐘左右使其不焦不糊,生熟均勻至芝麻肉色變暗紅為止。
對醬攪油:按照比例進行調配使醬和水成正比,根據公司統一比例每100斤醬兌60斤開水,每鍋200斤醬應兌入120斤開水,醬和水兌好后,開啟自動晃油機,在攪油30-40分鐘后停止攪油,開始進行第一次大量起油,結束后繼續開動晃油機進行第二次晃油程序,在2個小時內結束。
原油沉淀:油自動除水器完成出水后通過管道輸送到原油罐;夏天溫度控制在25℃沉淀3-4天,冬天溫度控制在25℃左右沉淀5-6天,經過管道第一次過濾器輸向成品油罐;由成品油罐通過管道輸向0.3噸不銹鋼壓力罐,再經過第二次過濾器通過管道輸向灌裝車間。
石磨香油簡介
石磨香油就是用石頭做的磨把芝麻磨成油,一般指手工磨的油和原始做法。
石磨香油磨制過程低溫、低壓,過程溫度僅60—65℃,所以不會破壞香油中的芳香味物質及功能性營養成份。
在我國,芝麻油的歷史甚是久遠。早在三國時,已有文字記載,《三國志·魏書》:“孫權至合肥新城,滿籠弛往……折松為炬,灌以麻油……”作照明燃料,那時的麻油是用石臼法或木榨法生榨芝麻而成。晉人張華《博物志》所記“煎麻油,水氣盡無煙,不復沸則還冷”。以及用麻油制豆豉法“……以麻油蒸訖,復暴三過乃止”的內容,是香油文化的最早記錄。距今已有1600多年了。南北朝時,香油已廣泛的用于餐飲,到了唐宋年間,香油視為最上等的食用植物油,應用得更加廣泛。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石磨香油制作工藝以及石磨香油工藝流程,希望能夠對大家有多幫助。石磨香油的生產工藝是老祖宗留下的一塊瑰寶,所以我們應當將其傳承并發揚廣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