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餃子初二面”,過年有吃餃子的習俗,你了解為什么要吃餃子嗎?那么大年初一為什么要吃餃子?大年初一吃餃子有什么意義?

大年初一為什么要吃餃子?
餃子古代叫“嬌耳”,民間有一個傳說,說的是東漢末年,災害嚴重,很多人患病,很多人患爛耳朵病。名醫張仲景在長沙為官時看見,于是他在冬至那天,找一塊空地,搭起醫棚,架起大鍋,給人們舍藥治病,救活了很多窮人。
張仲景的藥叫“祛寒嬌耳湯”,做法是:用羊肉、辣椒以及一些祛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燉,燉好后,把它們撈起來,剁碎,再用面皮作成耳朵一樣的東西,下鍋煮好后,分給病人吃。人們叫這種東西為“嬌耳”。人們吃下嬌耳,再喝下一碗湯,便兩耳發熱熱血沸騰,不久爛耳朵病就好了。
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邊慶祝新年,邊慶祝爛耳朵的康復痊愈,就模仿“嬌耳”的樣子,做了過年的食物,在大年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嬌耳”,后來才稱其為“餃子”。
大年初一吃餃子的意義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或缺的節日食品,還有很多解釋。年三十晚上十二點以前要包好餃子,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日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于人們把各種吉祥、喜氣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托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一般包三種餃子,一是葷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驗歲的,包上硬幣、紅棗等,初一早晨吃。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征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征團圓發財。有些地方還會把一元、五角、一角的硬幣包在餃子里面,意為在新的一年里財源滾滾、好運不斷。
過年吃餃子搭配什么吃?
餃子雖然好吃,但也有其不利于健康之處。一般來說餃子餡多是以肉為主,肉多菜少,吃多了自然會覺得比較油膩,不但口感不適,過多攝入了油膩對人體健康也極為不利。因此很多人在吃餃子的時候都喜歡蘸點醋來緩解。
其實,除了蘸醋外,我們也可以在吃餃子的同時喝些可以去油膩的健康飲品,同樣能收到不錯的效果。具有去油膩效果的健康飲品有很多,如茶水、果汁等,但與餃子搭配最為適宜的還是要數我國的傳統飲品酸梅湯了。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大年初一為什么要吃餃子?大年初一吃餃子有什么意義的相關資料了,希望能幫助到您。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15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