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藥的神秘寶庫里,鹿茸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獨特而珍貴的光芒。它源自大自然的慷慨饋贈,是鹿科動物梅花鹿或馬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
一、鹿茸概述
鹿茸作為一種名貴的中藥材,其來源主要是梅花鹿或馬鹿雄鹿未骨化密生茸毛的幼角。其中,花鹿茸和馬鹿茸在市場上較為常見。
梅花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體長140-170厘米,肩高85-100厘米,成年體重100-150千克,雄鹿一般四叉角。其分布在東北、安徽、江西和四川等地。馬鹿則是大型鹿,體長180厘米左右,肩高110-130厘米,成年雄性體重約200千克,雌性約150千克,雄性一般分為6叉,最多8個叉,分布于東北、西北和四川、西藏等地。
鹿茸分為鋸茸和砍茸兩種采收方法。鋸茸是將兩個幼角鋸下,呈圓柱形,鋸口直徑3厘米左右,有蜂窩狀小孔,表皮呈棕紅色或棕色,長滿灰黃色的毛茸;砍茸是將腦骨前端平齊砍下,幼角采收后,經加工切成薄片,干燥后制成。在加工切片中,由于切片的部位不同,其形狀、名稱和質量也不同。幼角的頂部外皮較厚,但很細嫩,因而呈棕黃色,有光亮,皮內為半透明黃白色,油潤似蠟狀,刨制成薄片,稱為血片;角的中下部為黃色或潔白色,刨制的片稱頭沙片;接下的部位為二沙片;最末端的角已骨化,不能入藥。
二、鹿茸的產地
(一)花鹿茸產地
花鹿茸主產于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四川等省,品質優。其中,吉林的花鹿茸尤為著名,這里的自然環境為梅花鹿的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吉林省地處東北地區中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而漫長,夏季溫暖而短暫。豐富的森林資源和適宜的氣候條件,使得梅花鹿能夠在這里茁壯成長。吉林的花鹿茸以其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較密,下端較疏等特點而備受青睞。據統計,吉林花鹿茸的產量在全國占有較大比重,其品質也得到了廣泛認可。遼寧、黑龍江等地的花鹿茸也各具特色,這些地區的花鹿茸在市場上同樣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馬鹿茸產地
馬鹿茸主產于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區。東北產者習稱“東馬鹿茸”,品質較優。東馬鹿茸的產地主要包括黑龍江、吉林、內蒙古等地。以黑龍江為例,這里的自然環境適宜馬鹿生長,東馬鹿茸“單門”大挺長25~27cm,直徑約3cm。外皮灰黑色,茸毛灰褐色或灰黃色,鋸口面外皮較厚,灰黑色,中部密布細孔,質嫩;“蓮花”大挺長可達33cm,下部有棱筋,鋸口面蜂窩狀小孔稍大;“三岔”皮色深,質較老;“四岔”茸毛粗而稀,大挺下部具棱筋及疙瘩,分枝頂端多無毛,習稱“捻頭”。西北產者習稱“西馬鹿茸”,品質較次。西馬鹿茸主要產于新疆、青海等地,大挺多不圓,頂端圓扁不一,長30~100cm。表面有棱,多抽縮干癟,分枝較長且彎曲,茸毛粗長,灰色或黑灰色。鋸口色較深,常見骨質。氣腥臭,味咸。
三、鹿茸飲片分類及特點
黃毛茸:又名花鹿茸,是梅花鹿未骨化的幼角。主產于中國的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及北京等地。
青毛茸:又稱馬鹿茸,是馬鹿未骨化的幼角。產地在中國的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新疆、青海及甘肅等地區。產于東北地區的馬鹿茸,稱為東馬茸,又名關馬茸,品質較優;產于西北地區的馬鹿茸,稱為西馬茸,品質較次。
總之,鹿茸作為一種珍貴的中藥材,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醫學價值。然而,在使用鹿茸時,我們也需謹慎遵循注意事項,讓這一瑰寶更好地為我們的健康服務。相信在不斷發展的現代醫學中,鹿茸將繼續綻放光彩,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