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季糖酒會主題的解述
編輯:小丁 發布時間:[2011/6/24 8:40:16]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今年是十二五的開局之年,2011年秋季糖酒會更是實施新的運作模式之后的首次,但是這也恰恰說明了一個新起點的開始。在這個新的起點上,新的運作團隊,一定會借助十二五開局的良好態勢,把糖酒會的管理和服務,推向一個更高的階段。新起點、新機遇、調結構、共發展,是這次糖酒會確立的主題。
2003年秋季糖酒會之后,沈陽市又一次舉辦糖酒會,這無論對于沈陽、遼寧、甚至整個東北三省,還是對于糖酒會自己,都是一次新的機遇。我們現在糖酒會所服務的產業,簡單的說是食品產業,這其中既包括生產也包括流通。單就食品生產而言,其實也就是農副產品加工業。東北是我國的糧倉,東北三省土地總面積約占的8.3%,2002年全區耕地面積為21.5萬平方千米,占耕地總面積的16.68%;人均耕地面積0.309公頃,是人均耕地面積的3倍。而且東北三省以占近六分之一的耕地,提供了占三分之一以上的商品糧。2004年東北三省全年糧食總產量突破7200萬噸,并在幾年內連續增產。如今,東北成為了重要的粳稻、玉米等商品糧的供應地,糧食商品量、調出量均居首位。
同時,東北部分地區正逐步告別單一“原字號”糧食外運的歷史,在農產品加工和農業產業化上有了新的突破。優質小包裝精品米為特色的綠色東北大米風行,走進千家萬戶的餐桌。綠色食品認證面積逐年遞增,綠色食品產業實現了企業增效、農民增收。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們看到了遼沈大地上食品產業發展的美好前景。這么豐富的農、林、畜產品資源,可開發和利用的實在是太多了;我們不僅可以發展這方面的加工業,而且要發展深加工業,在提升產品的附加值上把文章做大做足。
糖酒會不僅愿意而且有能力為我們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價值實現的交易平臺、溝通平臺、聯誼平臺以及觀察學習的平臺。所以說,糖酒會再一次在沈陽召開,是一次難得的機遇。各地尤其是東北三省的食品生產和流通企業一定會好好地把握這次機遇,利用好這次機遇,把我們本身具有發展空間的食品產業做大做強。
遼寧作為老工業基地,面臨著加快發展和轉變方式的雙重任務。一方面,沒有一定的增長速度,就意味著與發達地區的差距拉得更大,意味著民生改善目標難以實現、社會發展任務難以完成;另一方面,不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制約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就難以解決,經濟社會的長期發展就難以持續。王珉同志近經常在講“產業風厚度”的問題,也非常重視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調整遼寧的經濟結構。他說,我們要把科技創新作為提高產業豐厚度的中心環節,把做強傳統支柱產業作為提高產業豐厚度的重要任務,把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提高產業豐厚度的重要依托;他認為,遼寧省的經濟結構問題,在宏觀層面上,三次產業結構、城鄉結構、地區經濟結構、國民收入分配結構、經濟增長動力結構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合理問題,特別是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更為突出。在微觀層面上,更多地表現在企業結構、所有制結構和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等方面,也存在著不合理問題,尤其企業結構中存在問題相對突出。加快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加快食品產業的發展,是符合遼寧經濟結構調整方向的。農副產品加工業、食品產業的發展,可以改善農村產業結構,改善三次產業結構,改善微觀層面的分配結構不合理現狀,提高勞動在收入分配中的所得比例,提高體力勞動者在社會分配中的獲利比例。因為只有切實解決居民收入增長和居民消費能力提高問題,才能真正發揮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而且,糖酒會在一個地方的召開,本身就是拉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的舉措。從這個意義上講,調結構,不僅是遼寧省經濟工作的主題,也是糖酒會的主題。今后的糖酒會,既要著力調整展覽的組織結構,也要研究調整參展企業及其產品的組成結構,既要探索并完善展覽和會議、論壇等相關活動之間的適當比例構成,也要調整展前、展中和展后的相關工作結構。所以,立足新起點,抓住新機遇,真心調結構之后,共謀新發展就成了我們一致的目標。
發展是我們這個時代永恒不變的主題。發展是真正的硬道理。我們只有牢牢抓住發展這個主題,工作才有動力,才有信心。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遇到一系列的問題,但 這都是發展中的問題,也只有通過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
沈陽市的會展業起步不算早,但是發展非常快,尤其是近這幾年,大大小小的展會一個接一個在沈陽舉辦,這是我們有目共睹的。沈陽展覽中心的建成并投入使用,也是沈陽會展業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牌。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現在金鳳凰一只接一只地飛到沈陽來了。當然,新展館運行時候還短,周邊配套也還有很多不足,但這正是我們加快發展的理由。我們相信,在沈陽市委和市政府的領導下,沈陽會展業同志們的辛勤勞作,一定會給沈陽的會展經濟插上一雙騰飛的翅膀。糖酒會愿意為這一天的早日到來,貢獻自己應有的力量。
相關標簽:糖酒會,秋季糖酒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