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三寶之一——桂林豆腐乳
編輯:小李 發布時間:2012/6/29
好井水獨特味橫山村的豆腐乳好吃,確實有點與眾不同:每瓶豆腐乳里都放有一片粽子葉。這是為何?原來,粽子葉可以把沙姜等香料蓋住,待加酒密封時,香料就不會浮上來,更重要的是可以把粽子葉的香味浸入豆腐乳中。
桂林豆腐乳是白腐乳的代表,是“桂林三寶”之一,橫山豆腐乳是桂林豆腐乳的典型代表。早在清代乾隆年間,橫山豆腐乳就已在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生產,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橫山豆腐乳色澤金黃,皮薄細膩,香醇爽口,開胃醒脾,營養豐富,可用作調味佐餐,是村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在桂林享有盛名。
村里人認為,橫山豆腐乳好吃,跟所用的水有很大關系。橫山豆腐乳所用的水來自村里的四方井。一位劉姓村民說,新中國成立前,全村有4家人做的豆腐乳在桂林是被人點名要貨的,其中劉元記豆腐乳就是其中一家。這家人曾經到柳州幫人做豆腐乳,但同樣的技術,在柳州做的豆腐乳味道就是不如橫山村的好。由此橫山人堅信只有在橫山村,才做得出這么香的豆腐乳。
橫山豆腐乳的制作工序相當繁雜,需要經過磨漿、濾漿、煮漿、點漿、養花、壓榨、制坯、培菌、拌料、浸泡、卦壇等工序。以前,所有工序基本上靠手工操作,每天凌晨4時多就要起床,常常累得直不起腰。做豆腐乳的時間,一般在每年中秋節到次年正月,這個時間段空氣干燥,利于豆腐發酵培菌。
詳細流傳三百年美味不變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魏代古籍中,就有腐乳生產工藝的記載,到了明代我國就大量加工腐乳,而今腐乳已成長為具現代化工藝的發酵食品。
腐乳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為我國特有的發酵制品之一。早在公元五世紀,北魏時期的古書上就有“干豆腐加鹽成熟后為腐乳”之說。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述:“豆腐又名菽乳,以豆腐腌過酒糟或醬制者,味咸甘心。”清代李化楠的《醒園錄》中已經詳細地記述了豆腐乳的制法。
臨桂縣文體局資料顯示,橫山豆腐乳歷史悠久,早在清代乾隆年間就已在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生產,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橫山豆腐乳色澤金黃,皮薄細膩,香醇爽口,開胃醒脾,營養豐富,可用作調味佐餐,是村民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食品,并且在桂林西鄉一帶享有盛名,村民們常用它來招待親朋或者饋贈好友。
詳細劉三姐“唱”出腐乳蠻久蠻久以前,臨桂四塘橫山村有一戶打豆腐的鋪子。開鋪子的是兩個老人家和一個女娃子。一家三口勤勤懇懇,精心制作,打出的豆腐又白又嫩,方圓幾十里的人都愛到他們這個鋪子買豆腐吃。
有一天,他們剛點完幾板豆腐,就聽到村里的人和炸了鍋一樣。他們跑出去一看,原來是歌仙劉三姐到桂林傳歌,村里的人拖兒帶女,趕到桂林聽山歌。
老兩口和女娃子是山歌迷,一聽到這個消息,急急忙忙把鋪門一關,跟著村里的人趕歌圩去了。
劉三姐真不愧是歌仙,她不歇氣地唱了七天七夜。聽得成千上萬的歌迷如癡如醉。如果不是柳州人來打岔,請三姐去赴歌會,恐怕聽個十天半月都不會完。
聽罷山歌,他們回到屋里一看,哎喲!屋里的豆腐部長出了一層白絨絨的毛。
這樣的豆腐哪還賣得出手!
老頭子直嘆氣,老媽子還在品劉三姐山歌的味道,總講聽了劉三姐的歌,死都值得了。講得老頭子火燙了,大喊拿去倒掉。
娘女倆抬起幾板長了白毛的豆腐,想起這做豆腐的豆子,粒粒都是自己的血汗錢,又心疼得倒不出手。剛好廚房邊有幾個大壇子,他們就在這些豆腐上灑些鹽和三花酒,一塊塊裝進壇子里腌起這難賣得出手的東西,打算自己吃吧。
日子一久,她們也就忘記了這件事。
那一年四塘遭了災,官府只管收捐,不管百姓死人倒灶。這一家三口眼看連飯都沒得吃了,吊起鼎鍋只有嘆氣。還是女娃子乖巧,猛然間想起了以前那幾壇腌豆腐,不曉得還吃不吃得,總比吃樹皮、觀音土好點。
她打開壇子一聞,哎呀呀!一股香昧引得四鄰都流口水,好香呀!
挾一塊嘗嘗,哎喲!那細滑香噴的味道,就是山珍海味也沒得比。他們把腌豆腐拿到城里去賣,整個桂林都嘈沸了。
從此,四塘橫山的腌豆腐就出了名。
詳細乾隆最愛桂林腐乳橫山村是清代名臣陳宏謀故里。陳宏謀有機會與皇帝共進晚餐,常以家鄉豆腐乳敬待。起初,乾隆皇帝見到豆腐乳那爛泥品相,像乞丐之食,覺得受了戲弄。陳宏謀恭敬地獻上一塊豆腐乳說:“此乃家鄉名菜,托萬歲洪福,近年家鄉收成不錯,故有黃豆做成可口的腐乳,懇請陛下一嘗,家鄉人定深感榮幸。”乾隆嘗了一丁點,感覺味道好極了,再細細品味,奇香久留不散。從此,乾隆皇帝對橫山豆腐乳情有獨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