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心面,一款筋道的面食
編輯:海霞 發布時間:2013/2/27
夾心面,又稱包皮面。相傳古代山西晉中有位婆婆在家務活上經常給兒媳婦出一些傷腦筋的“難題”。一天,她讓兒媳用白面和豆面搟面條,條件是不能將兩種面事先和勻,而在吃的時候要有均勻感。這位聰明的媳婦并沒有被婆婆的題目所難倒,做成了兩種面粉組成的包皮面。
夾心面在山西的晉中、呂梁、忻州等地區食用非常普遍。但由于各地食俗不同,所包的面種和吃法也不太相同。在平遙、介休、汾陽、孝義、祁縣一帶常吃“紅面包皮”;陽泉市、盂縣、平定縣一帶常吃“玉米面包皮”;而忻州市、原平市一帶歷來喜吃“蕎面包皮”“紅面包皮”和“玉面包皮”。食時一般配各種葷素澆頭,以蓋澆為主。包皮面是一款非常筋道的面食。
原料:小麥面粉蕎麥面莜麥面水
做法:
1、用溫水將小麥面粉和成面團,餳20分鐘。
2、用稍熱些的水將小麥面粉,蕎麥面,莜麥面和成雜糧面團。三種面粉各三分之一。
3、用白面面團將雜糧面團包裹起來,搟成面片,切成面條。吃的時候澆上自己喜歡的鹵汁。
4、如果用高粱面做內心面團,做出的包皮面會清楚地看到面條的層次,照出的片片也會很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