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榨”VS“浸出” 食用油如何選?
編輯:小淺 發布時間:2013/5/16
長期以來,我國的食用油市場主要存在浸出與壓榨兩種制油工藝。其中,80%以上的食用油廠家都采用了浸出法;只有不到20%的食用油采用了壓榨工藝。浸出油以其出油率高、價格低廉的優勢占據了我國食用油市場的主要份額。然而近年來,隨著人們對食品健康的關注程度日益提高和"壓榨油比浸出油健康"論斷的風行,我國食用油市場的狀況似乎有所改變。
壓榨浸出孰優孰劣
據了解,壓榨法和浸出法是兩種不同的油脂制取工藝。壓榨法就是采用純物理壓榨制油工藝、經過選料、培炒、物理壓榨、最后經天然植物纖維過濾技術生產而成。這種方法不涉及添加化學物質,保留了油料內的豐富營養,無化學溶劑污染,不含任何化學防腐抗氧化劑,保證產品的安全、純正、營養、美味,符合人體健康需求,適宜長期放心食用。但缺點是出油率低。"壓榨油工藝"目前在國內基本用于花生油、橄欖油、堅果油、芝麻油等油品。
浸出法是采用溶劑油(六號輕汽油)將油脂原料經過充分浸泡后進行高溫提取,經過"六脫"工藝(即脫脂、脫膠、脫水、脫色、脫臭、脫酸)加工而成,最大的特點是出油率高、生產成本低,這也是大豆色拉油的價格一般要低于壓榨油的原因之一。浸出過程中,食用油中的殘留不可避免,國家標準規定,即使合格的浸出大豆油每公斤也允許含有十毫克的溶劑殘留。
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大多數消費者在購油時更關注食用油的品牌,認準一個品牌便長期使用,對于是否了解壓榨油和浸出油的區別時,多數消費者認為壓榨油優于浸出油,雖然壓榨油在價格上比浸出油偏高,但為了自己的健康和安全,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傾向于選擇前者。也有部分人表示不清楚兩者區別,更關注食用油的價格、使用便利程度等等。
看來,壓榨油打著"健康安全"的旗號大力進軍食用油市場,的確贏得了部分商家和消費者的極大認同,也給長期以來主導市場的浸出油帶來了極大挑戰和危機。
專家意見莫衷一是
隨著人們經濟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念的完善,消費者越來越注重食用油的品質和安全,采用化學工藝的浸出油也不知何時起被扣上了"不健康、不安全"的帽子。但壓榨油真的比浸出油更健康嗎?
中國植物油行業協會王俊籽認為,從安全和環保上看,壓榨油由于能夠保持原有營養,油的品質比較純;而浸出油則很難滿足人們追求食品天然、環保的消費心理。中國農科院山東花生研究所育種專家、有國家級突出貢獻的醫藥專家毛文岳也指出,判斷食用油的優劣,生產工藝是一個重要標準。
與此同時,國家食物與營養學會理事、全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農紹莊教授表示,兩種油各有利弊,食用油的好壞關鍵看是生產過程中的操作是否規范。只要符合國家標準就可安全食用。
權威指引還是看看標準
面對市場上琳瑯滿目品種繁多的食用油和專家們莫衷一是的看法,消費者仍然覺得迷茫而不知所措。在壓榨油和浸出油的市場之爭中,消費者需要的是權威指引。
從2004年10月1日起,國家食用油新標準已經正式出臺實施。其中增加了明示原料來源和加工工藝的標識要求,規定轉基因、壓榨、浸出產品和原料產地必須標識。這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由選擇的權利。這樣,消費者可以通過查看標簽的方法了解食用油的制作工藝。
新標準的公布提醒了人們對食品尤其是食用油的安全和營養更加關注,也體現了政府對消費者知情權的重視。是否在食用油包裝上標明工藝類別和轉基因成分,已經在行業內爭論了多年。食用油的標準,無論是對于食品的安全和健康,還是消費者知情權的保護,可以說都是一次不小的進步。
食用油天天都要吃,選擇哪種方法生產的食用油,是消費者的自由。以往消費者可能只憑著喜好和價格購買,而現在有了新標準,大家的選購就更加明確了。政府把決定的權利留給消費者自己,無疑是最負責任的作法。相信消費者也能夠做出自己的判斷,其中最重要的判斷標準,當然就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