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不可不吃米飯,也不可多吃米飯
編輯:小敏 發布時間:2013/5/16
不少人將進食米飯與糖尿病聯系起來,認為吃飯吃得多容易得糖尿病。事實恰恰相反。專家表示,長期少吃飯或者不吃飯會造成碳水化合物攝入不足,反而不利于控制血糖,也不利于減肥和高血脂、冠心病等慢性病防治。
糖尿病人最懼怕兩樣東西,第一是甜,第二是飯,這是有依據的。因為糖尿病人原本就血糖高,米飯中的碳水化合物也會轉化為葡萄糖,因此糖尿病人每吃完米飯后一測血糖,就發現指數往上躥。正因為這樣,不少人將米飯與糖尿病直接聯系起來。然而,整天不吃飯或少吃飯也得糖尿病,是因為米飯吃得少,體內長期攝入碳水化合物不足,會導致胰島素作用下降,一樣有患糖尿病的危險。
中國人以米飯、饅頭、面條等谷類作為主食,這些食物富含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進入體內后轉化為糖分,再進一步轉化為維持人體機能的熱量。在糖分與熱量之間的轉換需要胰島素的參與,胰島素對葡萄糖有降解的作用。而長期不吃或者少吃米飯,會對胰島素的正常運作產生負面影響,給糖尿病的發生提供可乘之機。
飯吃得少的話,就要多吃高脂肪、高蛋白的動物性食品。因為脂肪過多,致使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對葡萄糖的降解功能減弱,降解不了的糖分滯留在血液里,引起血糖過高,這正是2型糖尿病的發病原因。而且吃谷類太少,碳水化合物缺乏,胰腺B細胞功能下降,胰島素的分泌就會減少。這種狀況維持的時間一長,即使以后再恢復正常的飲食,如果體內胰島素分泌滿足不了要求,降解不了的葡萄糖使血糖升高,糖尿病就容易產生。
也許有人認為,西方人的膳食以肉類為主,少吃谷類。但西方人建立起以動物型食物為主的膳食結構,經過了千余年的適應過程。而就目前的中國人來講,從祖輩以來吃的大都是植物性食品,每天的食物中大部分是米飯、面條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谷類,我們的基因是與之相適應的。
當然,吃太多米飯加重胰腺的負擔,也可誘發肥胖和糖尿病,因而就要注意谷類攝入的的質和量。正確的做法是每天食物中含的碳水化合物不少于250克,折合成米飯等糧食為300克左右,比如早上兩個饅頭或加上一兩碗粥,中午和晚上分別滿滿一碗飯,就基本上可以達到這個數量。同時還要注意適當吃些粗糧,如燕麥、玉米、小米等,即粗細糧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