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保管的主要措施
編輯:杰杰 發布時間:2013/5/25
一曬、二凍、三防蟲,是小麥安全保管的三大環節。
(一)高溫密閉:
小麥高溫日曬,可同時取得干燥降水,促進后熟和殺滅害蟲的良好效果。
利用夏季高溫曝曬小麥,將麥溫曬到50℃左右,延續二小時以上,水分降到12。5%以下,下午3時左右趁熱入倉,密閉保管。使糧溫保持40℃以上,持續10天以上,這樣可以有效地殺死害蟲。需要注意的是熱入倉密閉保管小麥使用的倉房、器材、工具和壓蓋物均須事先徹底消毒,充分干燥,做到糧熱、倉熱、工具和器材熱,否則有結露現象的發生,所以,在熱密閉期間還須加強糧情檢查。
高溫密閉的優點是殺蟲效果好,能促進小麥后熟作用的完成,增強儲糧穩定性。這種方法適用倉容量小,收購進度快,收購天氣溫度高的情況。
(二)低溫冷凍密閉:
低溫是糧食保管最理想的狀態,小麥雖然耐高溫,但對長年保管來講,保持一定的低溫,對延長種子壽命與品質,提高小麥保管的穩定性,延緩小麥的陳化,則有更多的優越性,各單位應趁“三九”嚴寒的冬季,利用機械通風技術或進行翻倉、除雜、攤涼、冷凍,并麥溫降至0℃左右,而后趁冷進倉,密閉壓蓋,進行冷密閉,這對消滅越冬害蟲,有極好效果,并可延緩外界高溫的影響。根據各地實踐,在過夏時,糧堆中層糧溫保持在25℃左右,下層糧溫保持在20℃左右,可多年保持小麥的優良品質。
熱密閉與冷密閉交替應用,是儲量較少的糧庫保管小麥的好方法,一般可以做到不變質不生蟲。對儲量較大的糧庫,全部做到熱密閉和冷密閉,可能在條件上有時受到限制,但只要抓住冬季通風降溫,防止結露,春曖前適當密閉防止吸濕,以及加強檢查,做好蟲害防治等三項工作,一般都可常年安全保管。
(三)防治殺蟲:
危害小麥的主要害蟲是麥蛾、玉米象、谷蠹、大谷盜、赤擬谷盜等。小麥收購季節氣溫較高,儲糧害蟲生長、繁殖很快,各收購單位要邊收購邊防治,收購廒間不易鋪得太多,收購成功一個廒間就要整理、密閉、套封一個廒間,利用高溫密閉、后熟缺氧,低藥量熏蒸,有效地滅殺儲糧害蟲。
熱密閉與冷密閉都是防治小麥害蟲的有效方法,如在缺乏這種條件的單位,應抓緊藥劑防治。對出現的麥蛾成蟲或發現有玉米象,谷蠹、大谷盜、赤擬谷盜等,不管密度大小,應立即用藥劑熏蒸撲滅,防止后患。
在收購工作已接近尾聲時,各收購單位要把工作重點放到小麥保管工作上,原則上在七月底之前,對所有庫存小麥要進行清消、密閉、套封、熏蒸,徹底進行防治。常規保管的小麥倉使用磷化鋁投藥量為15克/噸左右,一面封用磷化鋁投藥量為3克/噸左右,五面封用磷化鋁投藥量為5克/噸左右。熏蒸前,要仔細檢查氣密性,熏蒸過程中,要安排專人值班,熏蒸后,要檢測熏蒸效果,防止熏蒸效果不佳,延誤防治時間和時機,造成小麥不必要的降等。
(四)通風降溫:
通風是用外部空氣置換糧堆內的空氣,以改善儲糧條件的換氣技術。通風有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夏季高溫入庫的小麥在季節轉換時,由于糧溫較高,氣溫偏低,加上后熟期作用,小麥呼吸旺盛,容易產生“出汗”現象,糧堆表層小麥容易結露,使糧堆上層溫度上升,水分增高,如不及時降溫,會產生發熱霉變,嚴重的發生“結頂”現象。因此,各儲糧單位,在季節轉換時期,要加強倉間管理,利用有利時機,適時開啟門窗,經常翻動糧面或開溝,抓緊時間通風,降低糧溫,確保儲糧安全。
對常規保管中自然通風來講,因為不消耗能源,為獲得更多的通風機會,在天氣干燥的情況下,一般僅要求氣溫低于糧溫即可通風。
對機械通風而言,允許降溫通風的條件是:平均糧溫與氣溫差應大于等于8℃和即時糧溫下的糧堆平衡絕對濕度大于或等于大氣絕對濕度。結束降溫通風的條件是:平均糧溫與氣溫溫差應小于或等于4℃;糧堆溫度梯度小于等于1℃/米糧層厚度;糧堆水分梯度小于等于0。3℃/米糧層厚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