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湯團是兩回事。可以說是北方、南方之不同淵源所致。那么湯圓和元宵的區別,元宵節為什么吃湯圓?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湯圓和元宵的區別
北京做的元宵,是以餡為基礎制作的。機器做元宵的操作過程如下:先是拌餡料,和勻后攤成大圓薄片,晾涼后再切成比乒乓球小的立方塊。然后把餡塊放入像大篩子似的機器里,倒上江米(南方叫糯米)粉,機器就“篩”起來了。隨著餡料在互相撞擊中變成球狀,江米也沾到餡料表面形成了元宵。做成的元宵江米粉層很薄、表面是干的,下鍋煮時江米粉才吸收水份變糊。
南方的湯圓做法完全不同,倒有點兒像包餃子。先把糯米粉加水和成團(跟做餃子時和面一樣),放置幾小時讓它“醒”透。然后把做餡的各種原料拌勻放在大碗里備用(不須像做元宵那樣切成小塊)。
湯圓餡含水量比元宵多,這是兩者的區別之一。包湯團的過程也像餃子,但不用搟面杖。濕糯米粉粘性極強,只好用手揪一小團濕面,擠壓成圓片形狀。用筷子(或薄竹片狀的工具)挑一團餡放在糯米片上,再用雙手邊轉邊收口做成湯團。做得好的湯團表面光滑發亮,有的還留一個尖兒,像桃形。湯團表皮已含有足夠的水份,很粘,不易保存,最好現做現下了吃。
元宵節為什么吃湯圓
元宵節也稱上元節或燈節,這是一個吃湯圓賞燈的節日,據民間風俗史書上記載,元宵節吃湯圓始于隋朝末年,相傳是在公元610年正月十五,隋煬帝揚廣為粉飾太平,炫耀民富國強,下令在洛陽城里搭起座座高臺戲棚,調來全國各路高手戲班,從十五之夜開始,夜夜花燈高招,歌舞生平,弦歌不絕。一時間,看燈的,聽戲的,做小生意的,人山人海,使的個洛陽城沸沸騰騰起來。據說,這時有個小吃店鋪的老板別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以糖餡做成團子,然后一煮,又飽肚子,又暖身子,很受歡迎。因為古時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稱夜晚為宵,所以元宵由此得名。
元宵不能吃過量
除了早餐不適合吃元宵外,最好也別把元宵當正餐,上午早飯后九、十點鐘或者下午加餐的時候吃點元宵還可以,但每次吃個一、二兩也就足夠了。在吃元宵的同時,不能再吃其它含糖高的食品;還要減少其它主食的攝入,一般來說是吃三個元宵就要減去半兩主食。夜宵如果和睡覺的時間離得比較近,最好也別吃元宵,否則如前面所說,這類食品不好消化、排空慢,也會加重胃腸道負擔。吃過元宵后最好活動兩小時以上再睡覺。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湯圓和元宵的區別,元宵節為什么吃湯圓的相關資料了,希望能幫助到您。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15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