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卷作為我國的傳統食物,廣受老百姓們的喜愛,春卷色澤金亮,口感酥脆,香怡動人,是一種好吃的美食。那么春卷是怎么來的,春卷有哪些寓意?

春卷是怎么來的
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以后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卜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春卷有哪些寓意
春卷是古人心目中的春的象征。吃春卷的習俗興于唐代。春節通常在立春期間,這個節氣標志著春回大地,萬物即將復蘇,人們在此時品嘗春卷中的新鮮蔬菜便是咬春的意思。當時的春卷叫春盤,用面餅將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取有頭有尾的吉利意思。由于炸熟的春卷色澤金黃,猶如一根根金條,民間在節日的餐桌上擺上一盤春卷,還有黃金萬兩的吉慶寓意。
年年春節,必食春卷,一來取其吉祥寓意,二則咸味的春卷里,冬筍一物必不可少。冬筍在春節前最為鮮美,等到立春過后,便會老去,食則無味了。遂春節食春卷,既迎了新也辭了舊。吃出吉祥,是千百年來我國特有的食文化,借食物表以心愿,既飽了口腹,也得了祝福,十全十美。
春卷怎么做
筍絲在水中煮一會兒,撈出瀝干。鍋內熱油,加入肉絲滑炒至變色后盛出。鍋內熱油,加入香菇炒軟。加入韭黃,翻炒一會兒。 加入筍絲和肉絲。加入適量鹽,炒勻。淋入水淀粉勾芡(無流淌的湯汁狀態),盛出晾涼。 制作過程(二)包制:取適量涼透后的餡,放在春卷皮的一端。 折起。 兩側向內折起。 向上卷起,收口處涂上一層面粉水。 繼續卷起,收口處輕壓即可。 鍋內熱較多油,加入春卷,中火炸至金黃色即可。 制作完成的餡,需要涼透后再包制,否則炸的時候同樣會爆餡,十分危險。 包制的手法均可,只要不露餡即可;收口處抹一些面粉水,可以避免放入油鍋后,收口處的春卷皮飄起來。 包制時,切忌過緊,也不要包入過多的餡,以免炸制時爆餡的危險。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春卷是怎么來的,春卷有哪些寓意的相關資料了,希望能幫助到您。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15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