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我國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現,最初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到了晉代,粽子成為端午節慶食物。那么粽子為什么要趁熱吃?
1、糯米本身難消化
跟大米(直鏈淀粉為主)比較,糯米(支鏈淀粉為主、分支多容易被消化),消化快(血糖容易急劇升高和降低,糖尿病人須避免),但卻消化不完全。糯米因為吸水性和膨脹性小,煮熟后黏性大、口感滑膩,總體上說,糯米比較難消化。
2、冷糯米比熱糯米更難消化
熱的糯米的支鏈淀粉會糊化,容易被人體消化酶分解,冷卻后,糯米中的支鏈淀粉和直鏈淀粉一樣可能會回生(一般認為支鏈淀粉不容易產生回生,但在支鏈淀粉外側短支鏈聚合度達15-18時,仍有可能引起回生),從而不容易被消化酶所消化。而且,糯米冷了之后,也會變硬、變黏和更加有嚼性,影響消化。
3、冷肉粽中動物油影響消化
對于粽子里的配料,如果是五花肉等肉類,因為含有比較多的動物油,它們冷后會凝結后乳白色的固體,比熱的液體油明顯難消化。如果配料是一些如綠豆等豆類,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吃這類冷的豆子一般問題不大(相信紅豆雪糕、冷的八寶粥、綠豆餅等都吃了不少),但冷的糯米同樣影響消化。因此,建議粽子趁熱吃。
以上就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粽子為什么要趁熱吃的相關資料了,希望能幫助到您。了解更多相關信息,請關注【1588.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