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油有學問:種類與特性決定用法
多樣化輪換:不同食用油營養特點各異,如橄欖油適合涼拌,花生油耐高溫炒菜,亞麻籽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建議定期更換種類以均衡營養。
避開高飽和油:豬油、椰子油等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日常烹飪應減少使用,優先選擇植物油。
小包裝新鮮優先:購買小容量包裝,避光保存,避免長期存放導致氧化變質。
控量是關鍵:量化用油的小工具
刻度油壺:將全家每日用油量倒入帶刻度的控油壺,直觀控制總量,逐步養成少油習慣。
噴霧替代傾倒:煎餅或烤制食物時,用噴油壺替代直接倒油,減少油量且分布均勻。
預處理食材:茄子等吸油蔬菜可先蒸后炒,減少烹調油吸附。
烹飪方式升級:少油不減風味
低溫快炒:使用不粘鍋、電餅鐺等器具,低溫快炒可減少用油量,保留食材原味。
蒸煮燉燜為主:多采用蒸魚、水煮菜、燜燒等烹飪方式,避免油炸或重油煎炸。
巧用天然調味:用蔥姜蒜、檸檬汁、香草等提味,減少對油脂的依賴。
外食與加工食品的“隱形油”陷阱
主動要求少油:外出就餐時選擇清蒸、白灼類菜品,或直接提出“少油”需求。
閱讀食品標簽:購買預包裝食品時,關注脂肪含量及成分表,避免高油零食如薯片、奶油蛋糕等。
全家協作:培養清淡飲食習慣
兒童適應少油:從小減少油炸食品攝入,用烤制或空氣炸鍋替代傳統油炸。
合理分配用油:根據當日飲食調整用油量,若已攝入高脂食材(如堅果、肉類),則減少烹調油用量。
提示:健康用油的核心在于“量”與“質”的平衡,通過科學選擇和智慧烹飪,既能滿足味蕾需求,又能避免不必要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