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感與心理的雙重背離
代餐棒為追求低熱量常采用粗糙谷物或高蛋白配方,導致質地干硬、甜膩,長期食用易引發味覺疲勞。消費者反饋顯示,52%的用戶因“難以下咽”放棄代餐棒,轉而選擇新鮮食材的輕食組合,如雞胸肉沙拉或雜糧飯,兼顧飽腹與口感層次。
2.營養均衡的認知升級
早期代餐棒強調“低卡即健康”,但實際部分產品營養單一,缺乏新鮮蔬果的微量元素與活性物質。中國營養學會指出,長期依賴代餐可能導致維生素缺乏,而“真飯菜”通過多樣化搭配更易實現營養閉環,如高校輕食窗口的“蛋白質-碳水-纖維”自由組合模式。
3. 營銷神話的破滅
代餐棒曾通過“躺瘦”宣傳吸引消費者,但實際減重效果依賴熱量差,與普通節食無異。央視曝光部分產品虛標營養成分,鈉含量超標等問題,加劇信任危機。年輕人更傾向選擇透明烹飪的外賣輕食或預制菜,至少能直觀判斷食材新鮮度。
4.場景化需求的迭代
代餐棒主打“隨時隨地食用”,卻無法滿足社交聚餐的情感需求。相反,即食雞胸肉、低脂便當等產品既能適配辦公場景,也可通過加熱還原接近正餐的體驗,靈活性更高。數據顯示,復購率超過35%的輕食產品均具備“加熱即食”或“自由搭配”特性。
5.可持續理念的滲透
過度包裝的代餐棒與環保理念背道而馳,而“真飯菜”可通過合理備餐減少浪費。例如周末預制雜糧飯分裝冷凍,工作日搭配速凍蔬菜,兼顧效率與可持續性,符合年輕人對“綠色飲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