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平補三焦的“神仙之食”山藥補益肺、脾、腎三臟,黏液蛋白能溫和滋養黏膜組織,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本草綱目》記載其“益腎氣,健脾胃”,可蒸煮后直接食用,或與粥同燉,適合長期調理。
紅棗:氣血雙補的天然甜味劑紅棗性溫,能調和營衛,常與小米或銀耳搭配煮羹。其富含鐵元素和環磷酸腺苷,有助于促進新陳代謝,但需注意熟食更易消化,避免生食過量引起腹脹。
板栗:健脾的秋冬佳品板栗甘溫,兼具健脾強筋之效,唐代《千金方》推薦其用于改善腰膝酸軟。建議蒸煮或燉湯食用,每日少量(如6-7粒)即可發揮滋補作用,避免脹氣。
香菇:提鮮增味的“素中之葷”香菇含多糖類物質和氨基酸。燉湯時加入幾朵干香菇,能提升鮮味,尤其適合素食者補充營養。
芡實:祛濕固腎的“水中人參”芡實(雞頭米)健脾祛濕的同時能固攝腎氣,適合春夏濕重時節。可與蓮子、山藥同煮成甜湯,或加入粥中,其收斂特性有助于平衡體內水濕代謝。
搭配建議
層次疊加:如山藥紅棗粥(補氣)+板栗燒雞(溫補)+香菇芡實湯(祛濕);
應季調整:秋冬側重板栗、紅棗等溫性食材,春夏增加芡實、山藥等平和之品;
體質適配:濕熱體質可減少紅棗用量,搭配芡實;虛寒體質可適當增加板栗和香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