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食水果蔬菜 慢病“知難而退”
編輯:子驍 發布時間:2012/1/11
中國人均每天蔬菜消費量為286克,而水果消費量僅有45克,與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推薦的每天300-5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的攝入量相去甚遠。專家指出,膳食失衡是許多慢病的誘因,呼吁大眾每天應攝入足量的水果和蔬菜,保持膳食平衡,預防慢性疾病。
膳食平衡是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健康四大基石之首,但大眾往往忽略膳食的合理搭配。8月8日,由衛生部、中國記協主辦,中國營養學會和佳沛中國支持的“中國健康知識傳播激勵計劃——果蔬營養與膳食平衡知識交流會”在京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共同呼吁,大眾每天攝入足量的水果和蔬菜,保持膳食平衡,預防慢性疾病。
膳食失衡,果蔬攝入量嚴重不足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中國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表示,隨著社會的發展,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慢病的危害日趨嚴重,超重和肥胖等也威脅著兒童、青少年的健康。目前我國大眾飲食中存在著能量相對過剩,城市居民油脂和肉類的消費量大,糧谷類食物的消費量明顯下降,果蔬攝入量不足和品種偏少等問題,因此衛生部開展了“膳食平衡”主題的傳播項目,今年主要倡導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馬冠生副所長介紹,我國人均每天蔬菜消費量為286克,而水果消費量僅有45克,與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推薦的每天300-500克蔬菜、200-400克水果的攝入量相去甚遠。豆、奶類也嚴重不足,而肉類和脂類過高。馬冠生指出,膳食失衡是許多慢病的誘因,并呼吁大眾根據中國居民膳食營養指南,保持平衡的膳食。
足量果蔬可預防慢病
中國營養學會名譽理事長葛可佑教授指出,蔬菜水果具有低能量、低脂肪、高膳食纖維、高維生素和礦物質、高鉀低鈉的特點,并富含有益植物的化學物。每天保持足量的果蔬攝入,有益于預防肥胖及多種常見慢性病。葛可佑教授建議,大眾非常有必要了解中國居民膳食營養寶塔,保持膳食平衡。
臺灣癌癥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女士表示,根據流行病學研究,水果、蔬菜等食物中所含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具有多重生物效應,包括增強免疫力、誘導癌細胞良性分化、促進癌細胞凋亡、阻斷癌血管增生、抑制癌細胞分裂訊號的傳遞、抗氧化等;含的膳食纖維可降低腸道致癌物的影響,加上多種抗氧化成分的協同作用,除了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中風,還有防癌、抗癌效果。
專家指出,果蔬的防病效果包括預防營養缺乏病;保持心腦血管健康;降低癌癥的危險性;控制體重;預防2型糖尿病;防治便秘。同時果蔬中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新西蘭梅西大學公共衛生學博士LynleyDrummond指出,果蔬中富含的維生素C不僅能夠、抗疲勞,還能夠抗氧化,起到美容的效果,同時還能夠調節心理狀態。研究發現,通過食物攝入的維生素C比單純補充同等量的維生素C要有效5倍左右。因此,建議大眾最好通過足量果蔬和保持膳食平衡來保持健康,而不是生病后靠藥物來補救。
專家們建議,蔬菜和水果經常放在一起食用,同時,蔬菜和水果又是兩類食物,各有優勢,不能完全相互替代;應多選用深色蔬菜和水果。
膳食平衡也要從娃娃抓起
臺灣癌癥基金會副執行長蔡女士建議,大眾從小就應培養孩子養成愛吃果蔬的膳食習慣,在兒童時期養成的口味和膳食習慣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蔡女士指出,6-12歲小學階段是兒童智力、視力、生長力、免疫力所謂健康“四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兒童在此階段的營養攝取特別重要,透過正確的飲食習慣,補充身體所需營養素,才能幫助這“四力”健康發展。不健康的飲食型態,導致營養不均衡,不但影響兒童正常成長發育,同時也直接反映在兒童的體重表現上。“小時候胖不是胖”,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因為兒童時期的肥胖,常會造成脂肪細胞的數量增多及形狀變大,日后變成肥胖的機會增高。更重要的是,兒童時期肥胖也會增加成年后罹患癌癥的風險。
臺灣自1999年起即推動“天天5蔬果”的飲食防癌運動,鼓勵民眾每天要吃5份新鮮的蔬菜水果,并于2004年將攝取份數,進一步推行“蔬果彩虹579”健康飲食運動,根據年齡及性別建議不同的蔬果攝取量,學齡前兒童每天應攝取5份蔬果,成年女性每天攝取7份蔬果,成年男性每天攝取9份蔬果,并且落實“彩虹原則”,均衡攝取各種不同顏色的蔬果,因為五顏六色的蔬果含有各種不同的植物性化學成分,并具有不同的營養價值,能有效預防癌癥及慢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