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理解“糖依賴”的形成機制。攝入糖分時,大腦的欣快激素內啡肽水平可能會升高,讓人感覺良好,但這種效應通常只能維持約30分鐘。糖分還會刺激睡眠“調節器”血清素的產生,導致人昏昏欲睡 。更重要的是,糖會影響大腦外部多巴胺水平,使大腦自身分泌的多巴胺減少。一旦停止攝入糖分,多巴胺水平下降,就可能產生對糖的渴望,甚至出現類似戒斷反應的癥狀,如變得暴躁、易怒和疲倦。大腦掃描研究發現,糖跟可卡因等毒品類似,能夠令大腦的相同區域興奮起來,產生耐受性后需要更多糖來獲得快感。
2️⃣“戒糖”的潛在益處與注意事項。減少添加糖的攝入可能帶來一些積極變化。例如,限制砂糖的攝取量,會減少卡路里的攝入,對體重管理有輔助作用。也有觀點認為,這或許有助于減少齲齒的產生和降低高血糖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糖分的大量攝取與引起精神上的問題,如抑郁、不安等的風險也有關聯。需要明確的是,長期完全戒糖,可能會導致體內糖原生成不足,出現頭暈、疲乏無力等低血糖的情況,因此控制添加糖而非完全拒絕所有碳水化合物是關鍵。
3️⃣科學選擇健康的甜味替代品。若喜歡甜味又想減少精制糖攝入,可以考慮一些替代方案。天然代糖如赤蘚糖醇、甜菊糖苷,甜度高、熱量極低,幾乎不影響血糖水平;甜菊糖還被證明可能有助于降低血壓、血糖和胰島素水平 。新鮮水果如草莓、芒果等含天然果糖,同時能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天然香料如肉桂粉、香草精,能賦予食物獨特風味,減少對甜味的依賴;有研究發現添加肉桂的咖啡可使受試者少放25%的糖。選擇時需注意查看產品成分表。
4️⃣“階梯式減糖”與口味調整。戒除“糖癮”不宜一下子徹底戒斷,可采用“階梯式減糖法”,用幾周時間逐步降低甜度耐受 。例如,喝咖啡時如果習慣放多包糖,可以先減去一包,喝兩三個星期直到習慣后,再減去一包,直到最終只加一包糖甚至不加糖。人的味蕾在21天后往往能適應更低甜度。關鍵是每次只做小幅調整,讓自己能夠慢慢適應。
5️⃣智慧控糖的核心是均衡飲食。真正的控糖不是味覺的苦修,而是與食物建立更清醒的關系。要學會識別食品標簽,當成分表前幾位出現白砂糖、玉米糖漿等即需留意 。不必過分追求完全無糖,可將每日添加糖控制在總熱量的一定比例內,既滿足心理需求又規避潛在風險。控糖的同時,也應注意控制脂肪攝入、多吃植物性食物、堅持鍛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