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必不可少的醋--滇醋
編輯:小李 發布時間:2012/7/9
在我國醋的地位非常的高,中國的美味菜肴中少不了粗的存在,醋的地位極為獨特,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醋還在茶的前頭呢。
據史料記載,祿豐醋始創于明朝天啟年間,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祿豐醋選用優質糯米為主要原料,工藝古樸,品質優良,口感獨特,酸中透香,醇厚回甜,含有人體必需的16種氨基酸,是從前民間和官府烹飪的必備調料。明崇禎年間,官拜東閣大學士的王錫袞(祿豐籍)將“祿豐醋”作為貢品帶進宮廷,深受皇家青睞。此后,直至清康熙年間,祿豐醋均為宮廷御廚用醋,有著“味香色濃,經久不變”之美譽,清康熙年間被《云南府志》列為名特優產品,聲名遠播。
說起醋,不能不說到山西老陳醋。山西人釀醋和吃醋極為有名,在山西民間有無醋不成味之說,古代把釀醋的人叫“醯人”,“醯”和“西”恰好同音,所以山西人就有了“山西老醯兒”的敬稱。由于山西人嗜醋如命,有人把山西稱為醋鄉。在民間,就有了一些調侃山西人的笑話,說山西人選女婿,除了家有箱柜,還必須院有醋壇。又戲說,火車一進山西境內,就連蒸汽機和車輪的聲音都變成了“吃醋、吃醋、吃醋”。
云南也出產優質醋。有一句在滇中流傳極廣的諺語:新興姑娘河西布,通海醬油祿豐醋——這個諺語講的是咱云南老百姓公認的名牌:新興(今玉溪市紅塔區)姑娘秀美、賢惠、辣燥;河西(今通海縣)產的土布物美價廉;通海醬油祿豐醋都是滇菜烹飪的當家調料,蜚聲省內外和東南亞等國家。
隨著茶馬古道的興盛,聰明的云南人還發明了一種祿豐醋的便攜式方法——將潔凈布匹放入醋缸之中,待浸透醋液后,將其撈出晾干,稱之為“帛醋”,將其打包,祿豐醋便隨著茶馬古道走向四面八方。要用醋時,剪下一塊醋布,放入清水碗中化開,就可得到一碗奇香撲鼻的正宗祿豐醋。祿豐“帛醋”,大概要算是中國和世界上最早的便攜式調味品之先驅了。
然而樹大招風,祿豐“帛醋”的名聲越來越大,一些善拍馬屁的官員就想把“帛醋”進貢給皇上,幸虧當時的祿豐縣令公正剛直,愛民如子,深知如果祿豐“帛醋”進貢成為慣例,會讓祿豐黎民百姓貢賦加重,痛苦不堪,于是向上謊稱“帛醋”系謠傳,向下禁止生產“帛醋”,只生產液體香醋,這才讓祿豐百姓躲過劫難。
滇醋中,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富寧縣的剝隘七醋亦極為有名,至今已有三四百年歷史,是云南久負盛名的傳統名產。剝隘七醋從泡米、發酵、攪拌等各道工序,各需7天,故名“七醋”。該醋色澤棕紅,酸味綿軟,香氣醇厚,回味鮮甜。此外,東川米醋、昆明麩子醋,少數民族的梅子醋、酸木瓜醋等,也具有極為突出的民族地域特點,是云南百姓心目中的家鄉寶,是滇味烹飪的不二調味品——素有滇味涼菜第一品牌的“滇味大拼盤”,就必須用祿豐醋、妥甸醬油等滇味調料來調味增鮮;那遍布城鄉的涼米線、凉卷粉、豌豆涼粉、雞豆涼粉等小吃,只要澆上滇醋與芝麻、核桃、花生、蒜水、蔥花、姜末、甜咸醬油等調制而成的作料,那一股家鄉味道撲鼻而來,炎炎烈日下,甩下去一碗,那叫一個爽啊云南是公認的植物王國,除了傳統的酸醋之外,用富含酸味的植物或果實來烹飪的食品,其味道之美,方法之獨特,可謂冠絕全國。如,滇西的大森林里有一種結滿黑褐色細小果實的樹枝,當地百姓叫“酸嘰嘰”,將其采來,放到鍋里一煮,整個鍋里的湯立馬變得又酸又香又鮮美,直到今天,當地的老百姓仍用這種酸湯來燉煮肉食,如酸湯魚、酸湯雞,等等,那種古樸天然的酸香美味,是任何酸醋加工的菜品所不及的。
我省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善用青菜葉、蘿卜葉或菜花葉制作酸菜。他們將菜葉洗凈晾干,伴上米湯或糯米稀飯,加作料放入缸中,待發酵發酸之后取出,曬干后即成為干板酸菜。食用時取少許下入湯鍋中,加以蔥、姜、蒜、辣子、芫荽、鹽巴等作料,一鍋著名的“青龍過江湯”即成。這種酸湯味鮮爽口,風味獨特,深受食客歡迎。
傣族尤其善于烹飪酸味美食,被人稱之為“酸擺夷”(“擺夷”,傣族的別稱)。如酸扒菜,酸腌魚,酸肉,酸茄,酸水湯,酸干腌菜,酸帕貢菜,酸筍煮魚、煮雞、煮排骨、煮牛肉、煮田螺等等美食,酸得美,酸得爽,令人一想起來就要咽口水。
此外,大理、臨滄、保山、怒江等地的酸木瓜火腿煮雞,那叫天下一絕。土雞宰殺洗凈,斬為大塊,焯水,放入土鍋,加入滇西特產的諾鄧火腿或是老窩火腿,再加入白花木瓜、精鹽、草果等作料,用雜木柴火猛煮,不需多時,一大盆酸木瓜火腿煮土雞上桌,一股裹挾著土雞火腿和酸木瓜的咸酸、鮮香,撲鼻而來。漫漫旅途中歇腳,與至親好友喝著酸鮮美味的雞湯,大塊嚼著土雞和火腿,大碗干著小鍋包谷酒,疲勞盡消,飄飄欲仙,此等快事,人間少有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