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糧食稱為陳化糧
編輯:杰杰 發布時間:2013/5/24
據糧食部門介紹,大米一般分為新糧、陳糧和陳化糧三種。當年的大米屬于新糧;第一次儲存期限超過一年的是陳糧;儲存后變質的糧食是陳化糧。
根據相關規定,不宜直接作為口糧食用的糧食定義為“陳化糧”。檢測大米是否“陳化”的主要檢測指標為:脂肪酸值、粘度、品嘗評分值和色澤氣味。其中脂肪酸值、粘度、品嘗評分值三項中有一項指標達到“陳化”規定的,即認定為“陳化糧”。
據有關專家介紹,陳化糧是指長期(3年以上)儲藏,其黃曲霉菌(目前發現的最強致癌物質,280攝氏度高溫下仍可存活,試驗表明,其致癌所需時間最短為24周)超標,已不能直接作為口糧的糧食。國家規定,陳化糧只能通過拍賣的方式向特定的飼料加工和釀造企業定向銷售,并嚴格按規定進行使用,倒賣、平價轉讓、擅自改變使用用途的行為都是違法行為。
陳化糧與人們通常所說的“次米”、“線米”、“隔年糧”不同,陳化糧需經過嚴格檢測鑒定后,才能確定為陳化糧。
陳糧不是陳化糧,它們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通常把當年收獲的糧食叫做新糧,把儲存一年以上的糧食叫做陳糧。一般來說,在正常儲存條件下,陳糧除風味、口感有所下降外,其它品質指標與新糧差不多。超過正常儲存年限的,如果儲存品質指標尚未達到陳化標準的,仍視為正常糧食。有些耐儲糧種的陳糧品質比新糧更好,比如說儲存2至3年的陳小麥,經過后熟作用其品質指標遠遠優于新小麥。因此,陳糧加工的成品糧是完全可以放心食用的。
糧食陳化是一種自然現象。糧食是有生命的有機體,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特別是超過正常儲存年限以后,糧食的內部結構逐漸松弛,酶活性降低,呼吸能力衰退,生活力減弱,這是糧食自身的生理、生化變化過程。糧食在儲存期間即使是未發熱、生蟲、生霉,也仍然存在陳化的自然現象。糧食陳化現象表現在食用品質和使用品質下降,嚴重陳化時食味明顯變差,酸度明顯增加。國家制定的糧食儲存品質判定規則將陳化糧定義為:儲存品質明顯下降,一般不宜直接作為口糧食用的稻谷、玉米、小麥,不包括成品糧。糧食是否能供人吃或作飲料,是以衛生標準來判定的。國家不允許陳化糧流入口口市場,是從更好地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來考慮的,讓陳化的糧食在沒達到不能食用的程度之前即轉移到制造灑精、飲料等非直接食用的用途方面,而不是因為陳化糧是有毒有害的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