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為什么要進行毒素、限量和準確分析
編輯:杰杰 發布時間:2013/6/1
真菌毒素是由產毒真菌產生的代謝物,其廣泛存在于糧油食品和飼料中。這些產毒真菌分布于各級食物鏈,包括不同緯度、甚至極地區域的產糧區。即使是在現今擁有先進的農業技術和食品加工工藝的條件下,在作物種植、收獲、儲藏和加工過程中,仍然無法避免和防止產毒真菌的危害。在適宜的溫、濕度條件下,這些產毒真菌就會在著生的糧食(如谷物、油料種子、食用堅果、干燥水果等)上生長繁殖,產生真菌毒素;真菌毒素也可能因畜禽食用了含真菌毒素的糧食而進入其乳、蛋中從而再次帶入食物鏈。
自有歷史記錄以來,人類就認識了真菌毒素及其對人畜的危害性。早在中世紀,人們就廣泛地描述過麥角中毒,麥角中毒是由麥角菌產生的麥角堿引起的,其可使人畜產生嚴重的神經錯亂性血管收縮疾病。
目前已確定了由350種真菌產生的300種以上的真菌毒素,但對農業生產最為重要的真菌毒素主要是黃曲霉毒素、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鐮刀菌烯醇、T-2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素、伏馬毒素和展青霉素。 由于真菌毒素會造成人畜的致癌、免疫系統毒、誘變性毒、毒、消化道毒、泌尿系統毒、血液系統毒、腎臟毒及神經錯亂等急性和慢性中毒,因此,就必須要盡量避免人畜接觸真菌毒素。
盡管人類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在食品加工、儲藏和運輸等方面也發展了一些好的方法,但是,真菌毒素仍然是一個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的因素。在1992年于召開的FAO/WHO國際會議和召開的聯合國環境發展代表大會上,再次強調了人類食品安全和食品中化學污染潛在危險的重要性。在1996年,聯合國批準了一個項目,即建立包括真菌毒素在內的一些食品中污染物作為保護和促進人類健康的可持續發展監控指標。
目前,許多國家依據公共衛生意義和商業目的,都制定了食品和飼料中真菌毒素的限量規定。在發展中國家,食品和飼料中的真菌毒素也具有深遠的經濟意義。隨著世界各國對真菌毒素的限量控制,出口的糧油食品和肉乳類即便是沒有關稅障礙,也將受到影響而減少其市場份額,從而必然導致減少產量。具FAO估計,全世界每年因真菌毒素污染的原因造成的糧食損失大概在10億噸左右。
為了使政府有關部門能時時監控本國和進出口糧油食品和肉乳類中的真菌毒素,以確保其含量低于規定的限量,就需要建立具有靈敏、地對樣品進行分析的實驗室 。
目前,國家糧食局成都糧食儲藏科學研究所引進了一套美國VICAM公司制造的糧油食品真菌毒素快速分析體系---真菌毒素免疫親和柱熒光分析儀,可檢測各種糧油食品、飼料中的黃曲霉毒素、T-2毒素、嘔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和伏馬毒素等六種真菌毒素,檢測范圍寬,測定數據準確,分析速度快(測定一個樣品僅需30分鐘左右),成為我國糧油食品和飼料行業中可同時檢測真菌毒素最多和技術進的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