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爭激烈的食用油市場,品牌的集中度大為提高,油類品種越發豐富,在短短的20多年,中國食用油的家庭消費已基本上告別了散裝油消費并開始向健康化、高端化和精品化方向轉移。但另類的具有傳統消費習慣的芝麻油...
在競爭激烈的食用油市場,品牌的集中度大為提高,油類品種越發豐富,在短短的20多年,中國食用油的家庭消費已基本上告別了散裝油消費并開始向健康化、高端化和精品化方向轉移。
但另類的具有傳統消費習慣的芝麻油(俗稱“香油”),一直卻是不溫不火,一派蕭條之狀,雖然幾大油類和調味品巨頭都早已涉足,但市場上并沒有產生真正意義的第一品牌。
作為一個具有使用傳統和消費歷史的品類,境地有些尷尬。
發展障礙:傳統消費習慣和認知
芝麻油在商品短缺時代曾被尊為“油中”,被定位在“調味品”的品類,做湯、拌餡、涼拌菜、吃面等點綴一下確有畫龍點睛之效。畢竟是物以稀為貴,如果改變用途去炒菜、燉菜不僅是一種奢侈,更是一種浪費。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告別了過去,油品開始極大豐富,人們也開始從關注品種、價格轉移到關注安全、健康,而香油的身份卻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因為其使用方式已在人們的頭腦中根深蒂固,短期內很難改變。
而年輕一代生活方式改變,外出就餐機會增多,快捷、便利的生活節奏,使得某些人對芝麻油的認知越發淡漠了。此外,芝麻油也稱香油,昔日的最大優勢“香”也許恰恰成為新一代選擇的最大障礙。因為消費者越發不喜歡“金玉其外”的表象,更開始關注其內在的價值——健康、營養、時尚等要素。
而充斥街頭巷尾、農貿市場的散裝芝麻油,加之假冒、混合芝麻油的泛濫,讓其土氣、低檔、平民化的身份一時難以改變。雖然金龍魚、福臨門、太太樂等食品巨頭涉足芝麻油,并把它帶到了大賣場,但固有的認知還是不能馬上改變。
規模小、利潤低
固有的消費認知決定了芝麻油的市場規模有限,而眾多的生產企業、作坊更稀釋了規模量,目前,芝麻油企業還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也就是說行業的集中度和品牌格局并沒有形成。當問及許多消費者“你經常使用什么品牌的香油”時,答案各異或干脆就不知道。
金龍魚、太太樂等全國性品牌目前只是有名無實,作為小品類,經常性的超市促銷、打折很少,很多時候經銷商只是在搭著其它商品賣。
實際上,全國性的品牌在區域市場經常被地方品牌超越,如北京的古幣、百世,鄭州的春芝,駐馬店的正道、品正,長春的吉百家,滄州的金起、思盼等。
同時,市場上芝麻油的價格已經基本“穿底”——在原料漲價、人工成本提高的大環境下,市場的平均零售價格卻很低。比如:1斤芝麻油的原料成本至少在13-14元,而平均的市場零售價格不過20元左右,許多品牌的價格低于或接近成本,肯定無法持續發展。于是,香油精勾兌油、調和油大行其道。
雖然太太樂、李耳、陶大等品牌,或通過品牌優勢或通過概念挖掘來提升價值,從而提高價格及產品溢價,但依然無法形成規模銷量,更無法實現企業的利潤升級。
芝麻油企業的生存狀態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成為想要打造行業品牌的企業很糾結的事情,致使芝麻油品牌企業形成三種生存狀態:
1、依附于行業主力優勢品牌,雖有一定良好終端市場表現(賣場、超市),但難以成勢,如:太太樂、李錦記、陶大等調味品品牌和金龍魚、福臨門等油品巨頭。具備全國性現代渠道網絡布局的調味品“第一品牌”太太樂,其芝麻油整體銷售額不足1億。
2、地方性的區域品牌,在區域市場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鋪市率,多有禮品、特產身份,但很難走出去。如:駐馬店第一品牌正道,年銷售額2000多萬,而70%的銷量則產生于駐馬店市區,但基本都是依靠禮品身份銷售,而非本地的日常化使用。
3、地方性的雜牌軍,基本上以作坊式形式存在,包裝形式有散裝、簡裝等形式,在整體芝麻油份額中所占比例較高,不乏充斥魚龍混雜、假冒偽劣性產品。
兩種消費形式:特產禮品消費-----地方性品牌;家庭日常消費-----全國性品牌和非品牌香油。在家庭日常消費購買人群中,市場級別不同以及城鄉差別,對品牌的需求度不一樣。
誰會成為行業的老大?
短期內,芝麻油行業不會誕生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品牌,但一定會誕生不下10個以上的區域強勢品牌,但其周期可能會比較長,會在5~8年內。
在看似最有可能的全國性調味和油脂企業中,也不會出現行業老大,因為主力品類的市場定位和消費品類認知暫時不會改變,如太太樂類是雞精的品類代表,海天是醬油,金龍魚是調和油,魯花是花生油……在主力品類面臨激烈競爭壓力的情況下,企業也沒有精力去培養這個并不大的品類。
而地方性品牌想要進行全國性的品牌運作,目前都不具備這個實力和耐力,大量的前置性投入無疑是“燒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