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食材預處理順序
衛生優先原則:先處理即食蔬果、干貨類,再處理生鮮肉類海鮮,避免交叉污染。
耗時任務前置:需泡發、腌漬的食材(如香菇、肉片)優先處理,利用等待時間完成其他備菜。
切割規格統一:根莖類蔬菜先切配,葉菜類臨烹前處理以防氧化,肉類按烹飪需求分切絲/片/塊。
2.調味分階段操作
基礎調味(加熱前):
肉類用糖+料酒腌制(糖先于鹽避免脫水),蔬菜類可提前加鹽促熟(葉菜類除外)。
炸/蒸類菜肴需此時定味,如椒鹽排骨需提前裹料腌制。
定型調味(加熱中):
炒素菜:鹽→糖→醋(綠葉菜不放醋),保留維生素并維持脆度。
炒肉菜:糖→料酒→鹽→醬油,高溫下酒類去腥,醬油臨出鍋加入。
輔助調味(加熱后):
炸物配蘸料(如椒鹽),涼拌菜現調醬汁,避免食材過度吸水。
3.火候與調味協同
高溫鎖味:爆炒類菜肴在鍋溫較高時淋料酒/醋,激發香味。
低溫保味:燉菜起鍋前加鹽,避免蛋白質過早凝固;味精在70-90℃添加。
4.常見誤區修正
調料過量:丁香、蓽撥等香料每公斤食材不超過0.5克,避免藥苦味。
時序錯誤:糖需先于鹽添加,否則影響滲透壓導致甜味難以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