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之后,安慶私營工商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陷入困境的“胡玉美”獲得新生。
胡子穆代表“胡玉美”在安慶市總工會的領導下,簽訂了安慶市一份私營勞動合同,主動改善勞資關系。在安慶市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胡玉美”籌集資金,恢復和發展生產。1951年抗美援朝,志愿軍需要大批食品罐頭。“胡玉美”接到了批量訂貨,胡子穆抓住銷售機遇,動員全體員工嚴把產品質量關,注意食品衛生,確保志愿軍身體健康,以旺盛的精力打敗美國侵略者。胡子穆與檢驗人員夜以繼日在醬園里忙碌不停,檢查罐頭質量,確保每一盒罐頭都符合質量標準。
由于“胡玉美”所承接的軍需罐頭按期按質交貨,受到志愿軍部隊書面嘉獎。次年,“胡玉美”在安慶市工商聯的積極扶持下,尋求產品內銷出路。通過在江西省南昌召開的物資交流大會,恢復與外省的業務聯絡,使生產經營有了轉機。經過三年復蘇,“胡玉美”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逐步進入發展時期。1954年社會主義改造高潮掀起,“胡玉美”在安徽省率先實行公私合營,改稱“公私合營胡玉美罐頭食品公司”。1956年市內40多家私營醬園、商店合營后并入胡玉美公司,職工多達300多人。1967年胡玉美正式劃歸為國營,由此完成了家族企業到國營企業的轉化。
50年代末,“胡玉美”大搞技術革新,使過去主要依靠手工操作開始向機械化生產邁進。首先,自制蠶豆剝殼機,實現了私營“胡玉美”幾代傳人夢寐以求的愿望。解放前,胡家經營的醬園,年年業務旺季都要雇傭幾百名臨時工,采用原始的“手掐嘴咬”剝除蠶豆殼。口中唾液嚴重影響食品衛生,且工效很低,每人每天也只能剝豆幾十斤,胡家好幾代人,為了降低成本,增加盈利,都盼望能用機器代替手工剝豆殼,但多次試制都未成功。決心較大的胡子穆,從1930年起,除了聘請國內技師研制剝殼機外,還將蠶豆樣品寄往英、法等國,請外國專家幫助試制此項設備。但研制出來的機器都不太理想,使用時豆殼無法清理干凈,蠶豆破碎嚴重,原料損耗很大。公私合營后,解決了這個難題,生產工效大幅度提高。
60年代初期,胡玉美蠶豆醬年產已達1500噸,是解放前夕的年產量的30倍;醬油年產量1600噸。胡玉美公司在發展產品蠶豆辣醬、醬油的同時,還擴大產品的生產種類,如糕點、糖果、蜜餞、葷素罐頭、酒、飲料等100余種。產品保持地方特色,以配方優良、選料考究、制作精細、質地細膩等特點而聞名。“胡玉美”的蘑菇罐頭曾獲安徽省輕工業廳優質產品稱號。
1961年,陳毅來安慶視察工作,下榻馬山賓館。用餐時,服務人員在餐桌上添了一碟胡玉美蠶豆辣醬,陳毅品嘗后,連聲稱好。
“文革”中,掀起一股“黃掃一切”的惡浪。一伙打、砸、搶的造反派,矛頭指向百年金匾“胡玉美”。這伙人打著“興無滅資”的幌子,揚言要砸掉“封、資、修”的招牌。“胡玉美”工人獲悉后,自發地聚集在金匾的周圍,同造反派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一位姓秦的老工人挺身而出,大聲吆喝著“‘胡玉美’金匾在這里掛了100多年,歷史上只有日本侵略者毀過它。難道你們也想做鬼子?!”工人們舉起拳頭齊聲喊道:“誰要砸‘胡玉美’的牌子,我們就要同誰算帳!”這伙造反派見工人們勢不可擋,只得悄悄溜走。工人們喜笑顏開,放起鞭炮慶賀保牌勝利。1976年3月初,胡玉美罐頭食品公司又劃歸輕工系統,“胡玉美”的產品又被列為國家定點出口產品,遠銷1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