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張越熙
在今年夏季,全新的市場競爭態勢引發外賣市場迅速擴容,市場全國日訂單量從1億單快速增長到2.5億單。伴隨這一服務消費市場的快速增長,本地商業生態也正呈現出全新活力。
7月22日,記者從線上平臺獲悉。數據顯示:7月以來,夏日消費持續走高,在淘寶127個城市的夜間訂單環比6月增長超,“蘇超”帶動下江蘇省超過10個城市的夜宵訂單環比增長翻番。全國各中心城市、熱門旅游城市消費熱度大幅提升,清涼經濟、宅經濟等多重消費形態集中爆發。全國超過64萬家門店的夜訂單環比增長超過。
在各類消費經濟的集中爆發中,從品牌連鎖商家到中小商家,都在全新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快速尋求生意和經營的新突破。外婆家聯合外賣平臺推出的50家衛星店在淘寶上線后,實現了生意增長230%的突破,平臺消費券的刺激也將加速衛星店的擴張。武漢連鎖品牌米國煲仔飯在平臺上線以來訂單增長1.5倍,創始人李柏稼說,這一輪訂單的增長讓他看到了品牌逆勢起飛的機會,給了他強烈的信心,打算在平臺的扶持下繼續擴張開店,今年從60家往100家門店沖鋒。
消費活力的提振,在讓中小餐飲商家生意增長的同時,也拉動餐飲企業用工需求的快速激發。作為餐飲行業商家組織管理平臺,釘釘數據顯示,自5月起,餐飲行業企業招聘和用工需求增長明顯,自7月平臺推出500億平臺消費券后,釘釘上的餐飲行業從業人數增長了數十萬人。“這種跳起增長趨勢,對比往年來說非常明顯”,釘釘餐飲行業負責人龍馳霖表示。
以南京秦淮區的本地小吃店“雞鳴湯包”為例,受平臺消費券拉動,“雞鳴湯包”日均訂單翻了近三倍。為了應對激增的訂單量,老板楊超給每家門店增加了1-2名員工,“以前一個店七八個人就夠了,現在得安排9個才能忙得過來”。
茶飲品牌李山山茶事今年6月上線即時零售平臺,7月以來訂單環比增長超過200%,為了適應快速增長的單量,根據全國各地門店生意情況,增加了50%-人手。據重慶本土茶飲“李若桃”手作酸奶鋪西城天街店店長周宇帆介紹,“在消費券刺激下,我們的單量增加,午餐和下午高峰的時段基本上有些忙不過來,因此我們還增加了4個兼職。”
廣告
杭州融愛星面館是一家有些特殊的餐廳,店里的服務生大多都是心智障礙的青年。據運營經理萬華健介紹,受平臺消費券影響,6月部分門店的外賣訂單數量相較4月增長了超過。“線上外賣每多一單,就可能為這里有心智障礙的年輕人多添一個成長(就業)的機會”。
中青網評論認為,隨著平臺消費券等創新舉措對消費增長的促進,市場規模繼續擴大,這為商家創造了更活躍的生存土壤,商家在需求支撐下得以拓展服務場景、豐富商業模式——而隨著經營規模的擴大,市場前景的向好發展,自然衍生出更多的就業崗位。
中國新就業形態研究中心主任張成剛認為,外賣市場預計拉動約150萬騎手就業,消費增量還輻射全產業鏈,實體商家和供應鏈為承接需求需擴充團隊、完善環節,創造的崗位形成就業鏈式增長,且這些增長會直接轉化為就業機會。
知名經濟學家、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認為,服務消費如果能提振,就能夠帶動更多中小商家,帶動更多就業。商家活了,就業好了,又會有更強的消費能力,形成一個正向循環。
來源:封面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