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財經北京7月28日電(記者丁雅雯、李亭)晚上10點的北京簋街燈火通明,胡大飯館門前食客排起長龍。“為迎接暑期消費熱潮,門店推出歌手駐唱、夏日限定打碟等夜場服務,將餐飲場景轉化為沉浸式社交空間。”胡大飯館運營總監張勝滔說,“夜宵高峰時段,顧客平均排隊時間約3小時,這背后是我們對服務體驗和餐品品質的堅持。”
胡大飯館的火爆場景,正是當前餐飲業創新供給、探索高質量發展路徑的生動寫照。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多的餐飲企業正摒棄同質化競爭,通過深挖特色、創新場景、跨界融合等方式,開拓差異化、品質化、體驗化的發展新路徑。
走進“焰請烤肉鋪子”西安大明宮萬達門店,烤肉的香氣彌漫,駐場歌手的慵懶爵士樂縈繞耳邊。“除了晚上的DJ打碟,我們還提供洗頭和編發服務。”門店負責人介紹,“顧客吃完烤肉,可以打理一下發型,再小酌休閑。我們希望延長顧客的停留時間,創造復合型消費體驗。”
部分連鎖餐飲品牌在細分領域精耕細作。海底撈部分門店敏銳捕捉親子家庭的核心需求,以蘇州吳江遠洋未來廣場店為例,其升級改造后的專屬游樂園面積接近90平方米,設施設計充分考慮了不同年齡段“小顧客”的安全與趣味需求。“打造‘帶娃友好型’餐廳,解決了家庭聚餐的痛點,也為我們贏得了這一龐大客群的長期青睞。”門店相關負責人表示。
為創造獨特記憶點,餐飲品牌正積極擁抱跨界合作,通過情感鏈接提升品牌溢價。呷哺集團旗下高端火鍋品牌湊湊近日宣布與國際知名IP米菲展開為期三個月的深度聯名合作。除推出聯名套餐、限定周邊外,還將在重點城市打造主題門店。
外賣市場同樣經歷著從“有”到“優”的品質化升級。外婆家集團旗下“輕店型”品牌“外婆送到家”在淘寶平臺表現亮眼,今年7月以來相關門店生意顯著增長。“線上外賣平臺已從渠道補充成長為品牌增長的新獨立鏈路。”外婆家集團外賣業務負責人嚴良鵬指出,“平臺提供的菜品趨勢與屬地化建議,助力品牌定向研發更具競爭力的外賣菜品,更懂消費者需求。”
從外賣起家的小谷姐姐麻辣燙,憑借敏銳市場洞察實現全國擴張。“從第一天起,我們就思考如何讓用戶記住品牌。”小谷姐姐聯合創始人寇淼斌說,“我們通過不定期回訪、精心設計小禮品等‘超預期’服務,持續強化品牌認知與好感度。”
與此同時,外賣平臺也在積極升級服務與能力。如,餓了么日前正式啟動“明廚亮灶2.0”推廣計劃,基于與釘釘共同推出的“食安釘”產品,為商家提供包括食安治理、店鋪經營等一站式數字化解決方案,助力餐飲品牌提升數字化經營與食安管理能力。
中國飯店協會會長陳新華指出,培育住宿和餐飲行業新質生產力要在“新”和“質”上下功夫。“新”主要是創新,包括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新產品。“質”就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高品質。
“在激烈競爭中保持優勢,關鍵在于不斷創新和提升服務質量。創新不限于產品,更在于理念與策略突破。”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指出,堅實的品牌建設與正向口碑,是高質量餐飲的護城河。
餐飲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健康有序的市場生態。中國合作經濟學會副會長姚杰章認為,在提振消費的大背景下,外賣行業多平臺的良性競爭為市場提供活力。“多平臺共存能讓商家、消費者擁有更多選擇權,從而倒逼平臺通過創新提升效率與服務,避免市場陷入僵化。餐飲消費是服務業的重要引擎,外賣消費創造的增量市場,能有效帶動中小商戶增收、促進就業,惠及農業等上下游產業。”
商務部研究院副研究員洪勇指出,隨著新興平臺崛起與商業模式創新,外賣市場正步入多平臺共同繁榮的新階段。這不僅豐富了市場選擇,更激發了創新活力,推動各平臺形成差異化優勢。市場格局正從存量博弈轉向更具活力、可持續的增量創造,為消費者、商家及整體經濟帶來新機遇與增長空間。
“市場活力源于充分競爭。更多平臺參與競爭,各方才有動力持續創新,提升整體效率,推動餐飲生態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方向發展。”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說。
文章來源:新華財經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