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企業的技術奇點何在?行業迷途時撥云見日,炒菜機器人,或許就是那個“未來已來”的答案。
7月12日,科沃斯集團發布了2025年半年度業績預增公告。科沃斯集團上半年凈利同比預增57.64%~62.57%。昨天,科沃斯集團機器人核心部件及機器人本體制造項目落地湖州市南潯區,項目投產后預計可年產各類機器人關鍵核心部件約2000萬件、產值超10億元。除多品類發展持續見成效外,旗下添可食萬炒菜機器人或將成為科沃斯集團的新業務增長曲線。
事實上,外界對于食萬潛力的爆發并不意外。當下,商用炒菜機器人正成為不少玩家掘金之地。
近日,京東外賣“七鮮小廚”落地北京長保大廈并開始試營業。作為京東的外賣自營店,“七鮮小廚”成為京東探索新外賣模式的前沿試驗田,其布局炒菜機器人也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大廠入局,也讓更多人看到了商用炒菜機器人市場的巨大潛力。近年來,智能餐飲賽道蔚然成風,市場已經在小范圍內形成規模式爆發前夕趨勢。
而科沃斯集團旗下的添可品牌,五年前便在炒菜機器人賽道展開深耕布局,并基于中餐數字化、標準化開展相關研發;2023年,持續開拓商用領域,推出“食萬星廚”商用炒菜機器人。經過持續的技術升級與產品迭代,食萬星廚已為行業提供了一套可復制的解決方案。
添可食萬星廚,也成為外界觀測商用智能料理領域發展趨勢的標桿。
1、商用炒菜機器人“領頭雁”
近期,有一件讓大眾津津樂道的行業出圈事件,就是“蘇超”賽場外的添可食萬星廚上演了一場“機器人烹飪秀”。
這一天,添可炒菜機器人為廣大球迷在賽場外擺攤烹飪菜品、免費發放,服務超千人次,達到驚人的2分鐘出餐速度與媲美酒店級的烹飪口感,獲得央視報道。萬千球迷的見證下,添可印證了C端用戶對于機器烹飪的高接受度。
出圈背后,是添可五年的研發布局。從2020年到2025年,從食萬1.0發展到食萬3.0pro,再到搭載AI大模型能夠實現“千人千味”的食萬天工,添可在家用炒菜機器人領域積淀起深厚的產品技術與市場驗證。
其中,如何將依賴廚師經驗的中餐烹飪進行標準化是一個技術難題。
添可在總結西餐和日餐標準化的基礎上,提出了中餐標準化的“食萬模式”:中餐標準化要確定用戶美味口感標準的公約數。
而這種標準需要由各種基于菜品口味的大量研究來支撐。為此,添可成立了數字美味研究院,并設立數字美味研究員、數字美味工程師等崗位,與國際領先的食品感官科學實驗室展開產研戰略合作,對中餐進行底層解構。通過“大廚菜品風味輪”和“大廚絕技數字芯”,將火候控制、顛勺手法、調味配比等經驗轉化為數據模型,再通過硬件精準復刻。
例如食萬天工的“具身烹飪體”,能模擬10檔控火、8種調味動作,1:1復刻大廚技能,實現全鏈智能烹飪閉環,從經驗主義走向工業標準化。在這個過程中,的難點是“風味數字化”。比如“鍋氣”——它涉及美拉德反應、水分蒸發速度、溫度曲線等。添可通過紅外感應與NTC溫度傳感器精準控溫,打造快速且均勻的立體加熱效果,達到猛火快炒的口感。
商用領域,食萬星廚炒菜機器人通過持續優化,同樣達到了精準的品類覆蓋與的效率突破。
在細分品類上,食萬星廚專攻中式烹飪剛需的炒、燴菜品類,精準控制火候、翻炒頻率,出餐品質穩定達酒店級標準。
而效率的突破,更讓餐飲的單店坪效達到。在食萬星廚的幫助下,后廚中一人可協同操作5~6臺設備,單份菜品出餐時間僅2分鐘左右,單店日均產能超500份,在效率提升30%的同時,人力成本直降60%,后廚面積縮減50%。
今年5月,全國添可直營的食萬星廚體驗店“阿萬小炒”落地蘇州工業園區。無論是堂食還是外賣,阿萬小炒都在全場景實現了“0廚師”的鮮食現炒,日均出餐量超500份,已形成可復制模式,為行業提供了從設備供應到門店運營的全鏈路樣本。
在中國消費者苦預制菜久矣的背景下,食萬星廚采用全流程鮮食制作,更是打破了預制菜天下的劣幣江湖。
添可食萬星廚重新將現炒現做的美食,安心端上消費者的餐桌,詮釋了商用炒菜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成為行業當仁不讓的“領頭雁”。
2、打造商業閉環,賦能萬千餐飲商家
以家庭清潔品類聞名的科沃斯,旗下品牌添可跨界投入炒菜機器人賽道,有其邏輯上的開拓順序。
添可希望“以智能科技創造夢想生活”。無論是對家居清潔,還是美食生活領域的探索,添可一直以來都致力于在紅海中開創新藍海。添可發現,家庭中最復雜的場景,除了清潔外,其實還有烹飪,便開始逐步建立家用炒菜機器人的市場全景。
此后,添可又進行了家用炒菜機器人場景以外的拓展——B端市場無疑也是一片值得探索的廣袤地帶。
中小餐飲行業的利潤率向來不高。在經濟環境下,客單價也在同期下滑。
中國餐飲協會數據顯示,中小餐飲企業平均利潤率從2019年的8.5%降至2024年的3.2%;另一邊是不斷上漲的運營成本,2024年餐飲行業平均租金成本上漲12%,人工成本上漲9%,食材成本波動率高達20%。
商家長期面臨運營成本高企、人力依賴重、口味標準化難、出餐效率瓶頸等核心痛點。當外賣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質效問題,成為懸在餐飲商家頭上的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
因此,餐飲商家擁抱智能化炒菜設備,某種程度上是一種必然趨勢。在未來,餐飲企業在智能炒菜設備上的布局或將成為常態。
就當前市場情況來看,仍處于藍海階段。食萬星廚已經在B端市場搶先布局,并形成了規模化成果。目前食萬已與包括半天妖旗下“貴州小炒花盤子”、嘎有枝味下飯菜等超100個品牌合作,在200多家門店落地。通過添可食萬星廚,這些品牌和門店實現了后廚的智能化升級,幫助餐飲店鋪實現降本增效。
當嘎吱有味供應鏈研發的老師傅把秘制醬料公式輸入系統,食萬炒菜機器人能精準復刻。而機器記錄的油溫曲線,又啟發大廚改良傳統技法。在寧波嘎有枝味加盟店,店主葉先生用數據佐證道:“餐飲創業門檻低,但現在每天200多單,靠的是食萬現炒的鍋氣。”
目前,食萬星廚的單臺價格在10000元左右,能夠32秒急速升溫(23℃-230℃)、精準控制火候,并在自投菜、自投料的基礎上,進行全域翻炒。在某案例的單店模型中,食萬幫助餐飲店鋪的單月凈利潤率從5.5%大幅提升至26%;將投資回本周期從31個月縮短至6.5個月。
值得注意的是,食萬星廚為商家提供的并非只是“機器”,而是一整套智慧解決方案。包括為落地商家提供從菜譜研發、門店落地、品控管理到供應鏈優化的全鏈路支持,為中小餐飲、外賣商家解決了質效問題的核心矛盾。
添可CEO冷泠此前曾提過:“我們其實是把工程師思維用到美食烹飪上面去。”
因此,炒菜機器人從來就不是缺乏人類智慧的冰冷器械,反而是將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萬千廚師的智慧經驗集成于一身,再化作翻動的賽博手臂,把口味穩定的現炒美味帶給餐飲商家,也帶給廣大中國食客。
3、炒菜機器人元年或已來臨
商用炒菜機器人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等方面的巨大潛力,意味著賽道即將迎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市場研究公司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數據顯示,全球商用廚房機器人的市場規模,預計將從2020年的1.5億美元,增長到2025年的3.1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15.6%,高速增長的背后是行業爆發的預兆。
在國內市場,最近迎來了外賣大廠布局的標志性事件,以及諸多中小商家的陸續入手,都交相印證了這一趨勢。
在此前報道中,已有大批中餐館老板開始炒菜機器人的景象。連鎖中餐企業小菜園在近期計劃用單價五萬元的價格,采購2000臺炒菜機器人;據老鄉雞招股書披露,其截至4月已有388家店鋪采用自動設備;而湘式蓋碼飯“霸碗”,已公開披露其所有門店都配備炒菜機器人。
添可創始人錢東奇曾表示,“技術創新能幫我們解決行業一直沒能解決的問題,從而形成新的需求和新的賽道。”
添可食萬星廚助力餐飲商家從“人力密集”轉向“人機協同”,極大提高了餐飲業運營效率,并在技術研發的基礎上,實現新鮮現炒、口感標準化,雙向解決商家與消費者的需求痛點。
而據新餐飲研究院數據,而當前僅12%的中小餐廳部署了智能設備。一邊是智能化餐飲設備的無限潛力,另一邊是還未被大幅開發的餐飲市場——在“商用炒菜機器人元年”,添可食萬星廚或許已經看到了市場的未來與行業質變的關鍵處。
出品|創業最前線
作者|燁楠
編輯|閃電
美編|邢靜
審核|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