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婆豆腐的由來
麻婆豆腐是中國豆腐菜肴中最富地方風味特色菜之一,色澤淡黃,豆腐軟嫩而有光澤,其味麻、辣、酥、香、嫩、鮮、燙,豆腐表面蓋有一層淡紅色的辣油,可保持豆腐內的熱度不使很快散失,趁熱吃滋味更佳,花椒面也撲鼻。在數(shù)九寒冬季節(jié)食用,更是取暖解寒的美味佳肴。麻婆豆腐的由來不知道誰曉得呢?下面為大家做出介紹。
麻婆豆腐的由來
說起麻婆豆腐的歷史,就不得不提起四川成都的“陳麻婆豆腐店”。1824年,聞名中外的四川陳麻婆豆腐飯店在萬福橋頭開業(yè)了。當時這只是一個經(jīng)營素飯小菜的夫妻店,飯鋪由劉氏掌灶,因為她夫家姓陳,臉上又有麻子,人們以背后都把她叫做陳麻婆。
萬福橋頭是開飯館的好去處,南來北往的客商不斷。一天,一位來萬福橋歇腳的“油腳子”(販油的腳夫)買來兩塊豆腐和一點牛肉,從自己的油簍子里舀上一勺菜油,請求陳麻婆代為加工。陳麻婆立即應允。當香氣四溢,顏色誘人的牛肉末燒豆腐端上飯桌時,其他“油腳子”也饞涎欲滴,紛紛買來豆腐和牛肉,并也舀上一勺子菜油請陳麻婆代為烹制。因為油大火旺,豆腐雪白綿軟,下鍋不爛,牛肉又鮮又嫩,所以陳麻婆燒制的豆腐可口異常。從此,一傳十,十傳百,不但“油腳子”,后來連一些文人雅士,富商巨賈也慕名前來這里品嘗陳麻婆燒制的豆腐了。久而久之,陳麻婆燒制的豆腐遂成為四川一道風味獨特的名菜。人們?yōu)榱朔Q呼方便,便把陳麻婆店燒制的豆腐稱作“麻婆豆腐”,她所在的陳家小店也自然地被命名為陳麻婆豆腐店了。
出了名之后,陳麻婆依然采取廉價招客,味美取勝的策略,小店依然是舊式方桌和高腳板凳,只以麻婆豆腐待客,而且門前不掛招牌。麻婆豆腐另一個吸引人之處是當面操作。爐灶設在店堂之中,一排三眼焦炭爐,火力從大到小,灶頭上放著辣椒、豆豉、醬油、川鹽、花椒末等佐料。顧客交來豆腐、肉和油之后,可以坐等,也可以在灶前觀賞操作。陳麻婆有條不紊,先用大火煸炒肉末,下豆腐及佐料后,再移至中灶小火煨靠入味,最后勾芡盛碗上桌,宛如現(xiàn)在烹飪技術表演一樣。別的飯館見麻婆豆腐有名,紛紛效尤,有的大飯店還把麻婆豆腐當作一款名菜。但品嘗過的人卻評論,無論哪家飯館,總不及陳麻婆豆腐店燒制的麻婆豆腐那樣具有魅力。
麻婆豆腐的流傳變化
麻婆豆腐廣受歡迎,流傳各地,做法也有許多不同。最大的改變之一,是“陳興盛飯鋪”自己所調整,亦即將材料的牛肉改為豬肉,以便不吃牛肉的食客也能品嘗。該店后來又改回用牛肉,但以豬肉為料的作法也已廣為各地廚師和食客接受;其次則是增加了豆瓣醬。
早期的麻婆豆腐用料是菜油和黃牛肉。烹飪手法是先在鍋中將一大勺菜油煎熟,然后放一大把辣椒末,接著下牛肉,煮到干酥爛時再下豆豉。之后放入豆腐,稍微加水并鏟幾下調勻,最后蓋上鍋蓋用小火將湯汁收干,起鍋前再灑上花椒末。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制作麻婆豆腐時,油必用花生油,肉則不拘牛豬。肉炒熟后,加入豆瓣醬、豆豉、紅椒粉、醬油、鹽、糖,爆香后再加入豆腐片、高湯,滾煮后加入蔥、姜、蒜,以水調太白粉勾芡,起鍋前加花椒粉和麻油。作料與程序已有若干變化,口味強調麻、辣、燙、咸。
總結:麻婆豆腐的由來就為大家介紹到這里了,四川的麻婆豆腐已有一百年的歷史,凡到四川的游客莫不以一嘗為快事。麻婆豆腐由于名聲卓著,已流傳全國,乃至日本、新加坡等國家,現(xiàn)已成為風靡世界的川菜名肴。

健康與飲食 相關資訊
- 告別‘外賣依賴’:都市白領的健康飲食自救指南116閱讀
- ‘戒糖’真的好嗎?科學解讀‘糖依賴’與健康甜味替代96閱讀
- ‘數(shù)字’賦能健康飲食:這些APP讓你吃得更明白186閱讀
- 冷凍水果創(chuàng)意吃法:冰鎮(zhèn)甜點替代高糖冷飲135閱讀
- “成分黨”崛起:年輕人買食品先看配料表191閱讀
- 空氣炸鍋救星!低卡面包糠的10種偽裝術137閱讀
- 輕食刺客退散!東北蘸醬菜如何KO天價沙拉681閱讀
- 外賣包裝暗藏熱量陷阱?三招拆穿“健康濾鏡”507閱讀
- 代餐棒消亡史:為什么年輕人重回“真飯菜”陣營?332閱讀
- 外賣黨自救手冊:高油鹽下的5個保命點餐技巧599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