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陽三蒸是哪三蒸?大家知道嗎?沔陽三蒸是湖北沔陽(今仙桃市)的漢族傳統名菜之一,屬于湖北菜系。此菜鮮嫩軟糯;原滋原味;清淡;綿軟。是湖北美食中的一顆明珠,在中國名菜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沔陽人民愛吃蒸菜,有“無菜不蒸”的食俗,被稱為蒸菜之鄉。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沔陽三蒸的相關介紹吧。
沔陽三蒸是哪三蒸
沔陽三蒸是仙桃的一道傳統名菜,即粉蒸肉、蒸珍珠元子、蒸白丸。珍珠丸子色澤晶瑩潔白,米粒豎起似珍珠透明,肉丸軟糯松泡,味道鮮美;而蒸白丸則以瘦豬腿肉和魚作主料,更注重火功,其色澤乳黃,丸質軟嫩,油潤松軟。
沔陽三蒸菜品特色
沔陽三蒸是一個形成于600多年前并被不斷打磨的成熟菜品,是一個被廣泛認同并帶動了一個產業鏈的餐飲名牌。它是江漢平原家喻戶曉的農家菜,又是湖北十大名菜之一,是鄂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代表作。2010年10月,沔陽三蒸進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正在申報國家地理商標。
沔陽三蒸是以水產類、禽畜類、蔬菜類為主要原料,以粉蒸為主要技法,多種蒸菜技法(清蒸、扣蒸)并用,制成的系列菜肴,因其起源于沔陽而得名。
所謂三蒸,就是粉蒸肉、粉蒸魚、粉蒸青菜。這只是早期的分類,發展到后來,又分成這樣三大類:1、水產類:以粉蒸鯰魚、粉蒸青魚、粉蒸鱔魚為代表;2、畜禽類:以粉蒸肉、珍珠丸子為代表;3、蔬菜類:以茼蒿蒸螺螄、太極蒸雙蔬、粉蒸蓮藕為代表。
沔陽三蒸有其自身的鮮明特點:1、取材廣泛,操作簡單,適合大眾制作;2、融稀、滾、爛、淡于一體,集色、香、味、養于一身。粉香撲鼻,肉類肥而不膩,魚類嫩而不腥,蔬菜淡而不寡;3、原汁原味、不損營養,符合現代養生理念。
珍珠元子:
將糯米淘洗3次,用溫水浸泡2小時后,撈出瀝干。將豬瘦肉和肥肉茸,與黃鲇肉茸一起放入缽內,加雞蛋液、味精、精鹽、胡椒粉、蔥花、姜末、紹酒、濕淀粉、邊攪邊加水、邊放肥肉丁和荸薺丁,一起搓揉攪勻,上勁,擠成直徑約1.5厘米的肉丸,逐個放入盛有糯米的篩內滾動,使其全部粘上糯米,上籠用大火沸水蒸10分鐘,取出裝盤即成。
蒸白丸:
將黃鲇茸放入缽內,加雞蛋液、精鹽、味精、紹酒、姜末、蔥花、五香粉、胡椒粉、濕淀粉,邊攪邊加清水,打上勁,再加似綠豆大的豬瘦肉丁、似黃豆大的熟豬肥肉丁和荸薺丁,一起攪勻,擠成丸子60個,逐個放入墊有紗布的細格籠屜內,用大火沸水鍋蒸10分鐘,取出裝盤即成。
粉蒸肉:
將帶皮豬軟五花改刀成長6厘米、厚0.3厘米的片,以料酒、鹽、味精、胡椒粉、姜末、醬油腌入味,拌上五香米粉后上籠大火蒸熟取出,撒上蔥花,這道菜的主要特點是香氣撲鼻、蒸肉軟爛、肥而不膩;再以“粉蒸鰍魚”為例:選擇清水喂養數日的野生泥鰍10條(50克/條),剖其肚,剔除背刺,留頭尾,加姜、鹽、味精、胡椒粉、料酒、腌制十分鐘后拍蒸菜米粉,上籠大汽蒸熟,撒蔥花上桌,一條條形似飛燕的粉蒸泥鰍擺放在盤中,配上調好味的蒸魚汁(鹽、味精、姜米、香醋、醬油、香油加上湯兌好的味汁)就大功告成了。
此菜的特點是:鰍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中醫認為其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氣,祛濕邪之功效,并且是肝病、糖尿病、泌尿系統的食療上方。而一道精心制作的“粉蒸蘿卜絲”,則潔白如玉、晶瑩剔透。綠色的蔥花、小磨香油和一陣濃濃的粉香撲鼻而來,頓時就能勾起你無限食欲!
沔陽三蒸的來歷
元末陳友諒從家鄉湖北省沔陽準備率兵遠征的前夕,為了犒慰兵勇,鼓舞士氣,要隨軍廚師按“征”做一些家鄉菜肴,寓意為了不負家鄉父老的委托,取得遠征的勝利。聰明的廚師按“征”與“蒸”同音的特點,做出了蒸魚、蒸肉、蒸元子等菜。由于這些葷腥大菜久食膩人,將士們下筷不快。這時,陳友諒的夫人羅娘娘便來到廚房,把現成的青菜茼蒿洗凈,切碎,加上米粉和調料拌勻蒸熟,重新送上餐桌。頓時,一股芬芳清香充滿宴席,將士們食欲大增,將萊吃了個精光。當他們聽說此菜出自羅娘娘之手時,將士們紛紛表示,要在遠征中立功。后來,陳友諒率領的這支部隊果然取得了遠征的勝利。
后來,沔陽地區的人們便把蒸魚、蒸肉、蒸米元這一富有濃厚楚鄉風味的菜肴稱作“沔陽三蒸”,成為宴席上不可缺少的地方風味名菜。
沔陽三蒸是哪三蒸?經過介紹,大家都了解了吧?作為仙桃普通百姓,只要上酒店、進餐館或在家宴請賓客,餐桌上的幾道“沔陽三蒸”是必不可少,素有“不上格子(蒸籠)不成席之說,因為”三蒸“是一種象征,它寓示主人對客人的尊重與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