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形鹽”的重災區:這些調味品比你想象的更咸
醬油與醬料:一勺(15ml)普通醬油含鈉約900mg,接近每日推薦攝入量(2000mg)的一半;蠔油、豆瓣醬等同樣鈉含量驚人。
復合調味品:雞精、菌菇粉等增鮮調料常含大量鹽分,使用時需減少額外加鹽。
加工醬料:沙拉醬、番茄醬等“甜味醬料”也可能含鹽,例如某品牌沙拉醬鈉含量達600mg/100g。
“隱形糖”的偽裝術:甜味背后的高糖陷阱
甜味醬料:照燒汁、甜辣醬等每100g含糖30-40g,遠超每日建議限值(25g);紅燒醬油等咸味調料也可能添加糖分提鮮。
發酵調味品:部分腐乳、豆豉在制作過程中加入糖分,需注意成分表。
低脂陷阱:標榜“低脂”的調味品可能通過增加糖分彌補口感,如某些低脂沙拉醬。
科學替代方案:減鹽減糖不減風味
天然增鮮法:用香菇粉、蝦皮粉替代味精,海帶或菌菇高湯代替醬油提鮮。
酸味與香料:檸檬汁、醋可增強咸味感知,減少鹽用量;花椒、八角等辛香料能豐富層次感。
閱讀標簽技巧:選擇鈉≤120mg/100g、糖≤5g/100g的產品;警惕“低鈉”但含增鮮劑(如谷氨酸鈉)的調味品。
日常使用建議:平衡與控量的關鍵
分裝控量:將醬油、蠔油等倒入小噴壺或蘸碟,避免直接傾倒導致過量。
搭配新鮮食材:用蔥、姜、蒜等天然配料提升風味,減少對調味品的依賴。
逐步適應:每周減少10%的調味品用量,讓味蕾逐漸適應清淡口感。
提示:調味品的健康使用核心在于“少量多樣”,通過合理搭配和科學選擇,既能享受美味,又能避免過量攝入鹽糖。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產品的成分分析,可參考包裝上的營養成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