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陽坊涮肉以“頭羊節”活動為載體,沿著“貢羊進京”的歷史軌跡,從錫林浩特大草原啟程,穿越居庸關長城,經陽坊鎮集散,最終抵達北京中軸線,完成了一場跨越百年的文化回溯。這場活動不僅是對傳統飲食技藝的致敬,更通過四站巡禮串聯起貢羊古道的完整脈絡,讓“貢羊進京”這一深植于中國歷史的文化符號煥發新生。
貢羊進京,一段跨越百年的飲食傳奇
早在遼代,“陽坊”成村,稱坊市,從清初開始,蒙古與關內的經濟貿易日益繁榮,坊市逐漸成為關南塞北人來貨往的交易中心。清朝光緒年間,陽坊鎮人李錫厚承祖業,主理鏢局生意,后因鐵路興建等原因,鏢局生意日漸沒落,于1897年轉營主理光裕鏢局白店“光裕客棧”,并以燒餅、羊雜打出名氣,并將烹涮羊肉的技藝傳承下來。自此李家后人與涮羊肉技藝共生共榮,衍生出以涮羊肉為核心的飲食文化。
因為近水樓臺先得“羊”的地理條件,所以陽坊鎮不僅是京城好羊肉的供應源頭,還成為老北京涮羊肉的起源地。
四大關卡,譜寫貢羊進京史詩
歷史上的“貢羊進京”是一場規模宏大的宮廷供奉活動,歷經四道關卡,層層篩選,最終將質的羊送入皇宮,供皇室享用。
第一關在北緯43°的錫林郭勒黃金草原帶,這里水草豐美,是優質羊群的天然棲息地。牧民們世代傳承著挑選貢羊的標準:內蒙古土種黑頭白羊,年齡控制在六個月左右,體態要飽滿勻稱。全旗數百戶牧民,每年能入選的貢羊也不過百頭。
第二關設在進京要道,居庸關長城。經過長途跋涉抵達的初選貢羊,迎來更加嚴格的檢疫程序。檢疫官在關口高喊“貢羊入關”,隨行的獸醫點燃艾草為羊群消毒,仔細檢查口腔、耳鼻、背部。通過這一關的羊,會在左臀烙上“御”字火印,右蹄涂上朱砂作為標記。這一輪又有三成羊被淘汰出局。
第三關設在北京昌平陽坊鎮。昔日的陽坊鎮人聲鼎沸,在清末以前稱為羊坊,是重要的商旅聚集地,每年深秋,塞北的羊群成批趕進關內,羊坊因此得名,后因羊坊地處太行山余脈神山之陽,改稱陽坊。貢羊進入陽坊鎮后,交由西貫市回民中的飼養高手負責調理,待膘肥體壯后,或分割或整只運往京城。
一程由鑾儀衛押送,貢羊從陽坊出發,經百望山,沿著“京陵御道”一路南下,后經北京中軸線進入紫禁城。在御膳房前,大監親自核對朱砂印記與火漆封條,高聲唱名:“錫盟貢羊三十整,銀霜膘,九重篩!”
至此,這場歷時數月、跨越千里、層層篩選的“貢羊進京”才算圓滿完成。
貢羊進京的興盛背后,是多重文化的交織
當“貢羊進京”的故事被置于現代語境下,其文化價值愈發凸顯。陽坊涮肉通過“頭羊節”活動,將這段歷史轉化為可體驗、可傳播的文化敘事。從錫林浩特“頭羊選拔”儀式的莊嚴,到居庸關“啟鏢進京”的壯闊場景;從陽坊鎮非遺技藝展示的匠心,到北京中軸線的煙火氣息,四站巡禮不僅重現了貢羊古道的地理路徑,更活化了其精神內核。這種對傳統的創造性轉化,既打破了貢羊“皇家特權”的稀缺性,讓非遺技藝惠及大眾,也通過“貢羊進京”文旅路線,推動草原生態、長城文化與城市消費的聯動。
更重要的是,“貢羊進京”的歷史啟示著當代飲食文化的深層邏輯。其對食材本味的探索——“好羊肉才敢清水涮”的理念,與當下消費者對天然、健康飲食的追求高度契合;其將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結合的實踐——從“10畝草場養1頭羊”的生態理念,到精細化化供應鏈管理,證明了文化傳承并非復古,而是“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
未來,陽坊涮肉將通過聚焦“餐飲+品牌IP”的創新模式,從地域美食文化出發,以食為媒講好品牌故事,促進飲食、文旅、商業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弘揚北京老字號傳統美食文化,傳承“傳統涮羊肉制作技藝”的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陽坊非遺好羊肉帶來的幸福感!
來源:界面新聞